【公報廣場】縮短寒暑假真的有用嗎?

(相片提供/Pixabay)

蒂維洛普

總統蔡英文於2021年12月24日參加典禮致詞時,拋出了「為了加速人才培育,是否不要有那麼長的寒暑假」的議題,很快便引發各界討論。

對於學生及老師,寒暑假是一年少數值得期待的事情,如果說要把難得假期縮短,肯定會大為反彈。然而,單純選擇將寒暑假縮短,是否真的對於人才的培育更有幫助呢?

「經過漫長的假期是否影響學生的成績表現」並非新議題,美國及加拿大在暑假前後都會對學生進行能力測試。測試結果指出,學生在暑假後重返學校取得的成績表現比暑假開始前要更差,尤其是暑假長達三個月的美國學生。美國學生在校時間每年平均約175到180天,低於大多數的國家,例如台灣有200天,日本甚至有240天。

早在1906年就有研究人員注意到此現象,並將其稱之為「暑期學習損失」(summer learning loss)。一項1996年的美國研究指出,學生於暑假的過程中,平均損失了大約一個月的學習成果,學生家庭的收入更會擴大這樣的差異,弱勢家庭的學生較難以在暑假安排出國、才藝班等活動,讓他們無法充實地利用暑假的休息時間。由此可見,總統拋出的議題並非是空穴來風。

要減少「暑期學習損失」最直覺也最簡單的做法便是縮短暑假,部分學者也對「單純延長在校時間,而沒有調整教學策略與課程」是否能有效轉成學習成效抱持疑問。上一段的同一篇研究中也指出,僅縮短五、六天的寒暑假不能有效減少學習損失,需要縮短35天以上才能顯著提升學生表現的效果。

然而另一方面,美國全國教育協會(NEA(USA))曾提出延長在校時間可能會增加學生的疲勞,此外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於2018的國際學生能力評估計畫報告中調查了各國學習時數與學習表現,從報告的結果中發現,學生的學習表現與學習時數幾乎無任何顯著關係。而台灣的學生學習時數已經高於世界的平均,如此來看,是否要縮短寒暑假可能不是問題的核心。

對於學生的教育,應該是要重質不重量,比起假期的長短,家庭教育、課程安排、學校資源等其他的因素會更為重要。 (作者為工程師)

廣告/聖經充滿我-經文填充本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