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昭文(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教會歷史委員會主委)

發表聲明之後


在〈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對國是的聲明與建議〉發表出來後,台灣基督長老教會(PCT)將此聲明寄給普世肢體及美國國務院等機構,並於《台灣教會公報》刊載後寄給各教會。1972年2月PCT收到美國國務院回函,信中強調會堅守對盟邦的承諾,不會損害台灣人民的利益。

PCT內部有一些反對聲音。七星中會決議:建議總委會不再以教會團體名義作政治聲明,並表示該中會和該聲明無涉。第二年的總會年會也有質疑聲音,但並未能推翻〈國是聲明〉。

台灣基督宗教界的批評亦不少,有來自同為長老宗的信友堂、國民黨色彩濃厚的《福音報》、對青年影響頗大的《校園雜誌》等,還有各種媒體的質疑。最主要的論點就是:宗教不該干預政治。

在1972年總會年會開議前,牧師高俊明以總會總幹事的名義發表了〈「國是聲明與建議」在信仰上及神學上之動議〉,說明基於信仰,基督徒有責任對政治議題發聲。這份說明給了〈國是聲明〉更進一步的神學詮釋。

聲明發表之後,海外以PCT信徒為主體的台灣人(包括黃彰輝、宋泉盛、林宗義、黃武東、駱維仁、王成章、郭得列等人)於1972年發起「台灣人自決運動」,繼續向國際說明台灣處境及自決的權利,並發行雜誌《出頭天》,探討人權、台灣處境、關懷政治社會公義的信仰根據。

黃彰輝是台灣第一位留學英國的神學人,是「基督教普世合一運動」(Ecumenism)的重要推手,以開啟「處境化神學」(Contextualization Theology)的思考進路著稱。黃彰輝於1949至1965年擔任台南神學院院長期間,注意到台灣已經步入工業化社會,而邀請關注社會變遷的美國宣教師來教導學生如何了解社會、如何在「實況」中宣教。幾位英國、美國的宣教師擔任神學院教師,將民主政治的概念、人權意識灌輸給神學生。1965年黃彰輝離開台南神學院院長職位,在普世教會協會(WCC)神學教育基金會任職,直到1978年退休。

高俊明是戰後第一屆台南神學院畢業生,也是黃彰輝的學生。台南神學院的師生、校友影響了此時教會的走向,一點一滴在課堂累積了反獨裁精神、人權意識,加上處境化神學的操練,以及世界其他教會公義行動的啟發,促成了〈國是聲明〉及PCT後續的宣言與行動。

1972年,參與〈國是聲明〉起草的宣教師彌迪理(H. Daniel Beeby),在簽證到期後被迫離境,且不准再入境,成了國民黨政府的黑名單,直到20年後才得以再訪台灣。

為何當時PCT大部分人認同〈國是聲明〉


退出WCC的決議是在高俊明擔任總會議長時通過的,對認同WCC神學路線的他而言,這是個痛苦的十字架。此事的衝擊,促成PCT內部的反省,隔年他接下總會總幹事的重任,帶領教會走上一條不同以往的道路。他的信念堅定,又有一群信念相同的同工一起向前行。

1970年代,PCT從避免和政府衝突,轉為不懼壓力、基於信仰勇敢發聲,高俊明認為部分原因是受到世界各地「教會自覺運動」影響,看到普世教會對人權的關心,喚起人們對人權及社會公義之關懷,意識到教會有責任要挺身而出。也有因為不滿政府、國民黨、情冶單位對教會長久過分干預,高壓下的反彈。不管動機為何,〈國是聲明〉的內容表達的是當時台灣人的心聲:拒絕成為大國棋子,不願被共產中國統治,台灣的前途應該由台灣住民決定,內政必須改革,進一步落實民主。經過闡釋,PCT的信徒也越來越接受教會要在社會上作光作鹽、扮演先知的角色。

50年後我們回顧〈國是聲明〉,除了再次堅固愛這塊土地、支持民主政治的立場外,也希望能推動新一波公共神學反省,正如當年教會的領導者們深入了解台灣處境,站在信仰的立場勇敢說出台灣人民的心聲。這樣的主張,放在今日仍需要繼續提倡:教會仍要捍衛台灣的民主自由,監督政府保障人權、確保台灣安全;向世界發聲,台灣拒絕被併吞、被出賣。 (完)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