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婉婷採訪報導】中州科技大學招收16位烏干達學生,卻未履行當初招生之獎學金、英語授課等承諾,反迫使學生為在台灣生活與就學開銷而淪為黑工,必須犧牲健康、超時勞動償還債務等惡劣情事,經獨立媒體報導後引起社會關心與討論。台灣勞工陣線協會、立法委員范雲等也在1月12日聯合召開「台灣高教不能成為人口販運溫床」記者會,要求教育部展開全面調查。

公民團體呼籲政府調查留學陷阱案件。(相片提供/台灣勞陣)

這樣的留學陷阱並非個案,過去幾年也有這類型事件發生。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平安基金會所屬勞工關懷中心主任簡長榮受訪時談到,過去也有關心外籍學生的公民團體與中心處理這類事件,發現外籍學生來台灣每日花8至10個小時工作,另外學費、學雜費減免等承諾沒有兌現,能就讀的科系也受限制,導致學生在台灣無法專心學習,反而更多是勞動。然而這類型案件具有調查困難度,因為哪怕知道學生在來台過程中遭到剝削、欺騙,但能判斷證據也只剩下在台灣的資料,那些當初在母國招生的情況則難以還原、核對。

簡長榮強調,學校招收外籍學生目的應是學習,而不是勞動。然在台灣,因未受勞動部外籍移工職業類別限制,使得外籍學生反成為雇主最好運用的勞動力,因此留學也成為變相成為勞動引進,且過程中的勞動剝削問題難被追蹤;雖然學生們是年輕人,但面對權力不平等及可能被趕回母國的恐懼,讓他們多不敢發聲、選擇隱忍。縱使想要轉學或轉換工作,受限於學歷、經費、資訊不對稱等因素,也並非那麼容易。

為何有這些問題產生?事實上,外籍學生來台灣讀書應檢附財力證明,確保其有能力在台灣生活,但過去也曾傳出有多位學生共用同張財力證明的漏洞。外籍學生們因語言隔閡,在入學條件的溝通多是倚賴仲介,因此以什麼條件吸引他們來台,是學習還是勞動,這還是要看仲介當初媒合的話術。簡長榮認為回到問題源頭,還是在於教育部如何監督、把關這些母國招生過程,不只是設計相關的文件、表格,更包含是執行上如何落實。

延伸閱讀:外籍生淪奴工 私校工會籲勿選擇性執法

除了上述的不幸案例,國外學生來台灣就讀大學還可能面臨哪些情況?這之中是否也存在制度與區域差異?曾就讀台灣南部國立大學、目前在澳門擔任音樂老師的Kong(化名)受訪時回顧,澳門部分高中會在課程中介紹不同國家的歷史與社會情況,為有志於國外求學的學生預備;事實上,台灣的大學也會前往香港、澳門舉辦高等教育展等招生。而他就讀的高中正好著重介紹台灣,因此自己高中班上有8成學生後來都到台灣讀大學,甚至連高中同學會也是在台灣舉辦。

當年他在澳門參加資格聯考,後選填志願並按照成績分發,得大學願意接納,於是在2013年到台灣就讀大學。如今回想起來,期間並沒有特別很大的困難,反而老師們和行政人員對僑生很照顧,如果遇到交通意外,警方得知他們是僑生,也會更友善地協助處理。僅有最開始因為飲食習慣不同造成身體不適,及因為政治和娛樂等文化背景不同,最開始與台灣學生交流時話題有些跟不上。

在香港反送中運動期間,各大學都可以看到連儂牆,可見台灣與港澳僑生的關係緊密。然而,對於其他國家,尤其是非洲、東南亞的外籍學生也是如此嗎?(攝影/林婉婷)

印象較深刻的是,Kong在大三時因生病需多次就診,但當時還沒申請健保卡,所以每次看診都要自費;他補充,其實大一就可以申請健保卡,但因為有連續在台灣居留天數的條件限制,算起來學期結束返家(出境)不能超過30天,他直到大四才符合資格並順利申請。另境外生在台灣打工需要繳交審查費用新台幣500元並申請半年期工作證;雖然Kong本人沒有打工,不過有趣的是,他有位澳門朋友曾在學校附近的餐廳打工,聽說因為長相好帶動來客量,當時還有引起台灣媒體關注。

Kong提到,若真要說有什麼重大事件,大概是曾有位澳門學弟到台灣唸書,沒多久就感覺不適合,但也沒有辦理離校申請就逕自回到澳門;雖然居留證過期,但大學仍保有其學位,因此需要透過學校僑外生聯誼會、移民署等單位出面協助處理。不過他也認同,台灣與香港、澳門的關係緊密、語言相通,有些問題可以很快被反應與回應,但如果是其他國家的外籍學生或許未必能夠如此。

封面圖片提供|Freepik

廣告/聖經充滿我-經文填充本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