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圖◎陳豐明(東部中會壽豐教會牧師)

四年多前上帝帶領我們全家來到東部中會壽豐教會開始服事,同年9月玉山神學院派了一位研讀神碩課程的印尼籍牧師拉莫斯‧西門君塔克(Ramos Simanjuntak)到教會實習。我第一次和印尼籍牧者接觸,雖然語言上有限制,但藉著比手畫腳,加上同工從旁協助中英翻譯,還是能夠溝通一些想法。

(相片提供/陳豐明)

 

這位印尼籍牧師一開始的計畫是關懷壽豐在地的印尼籍移工,經過一段時間努力,發現這些印尼籍看護或移工的行動多受到工作限制,無法按預期接觸、關心他們,更甭論牧養他們。於是拉莫斯牧師轉而尋找來自印尼的東華大學學生,並與教會同工分享牧養他們的構想,教會欣然接納並支持。為讓印尼學生有固定的聚會場所,剛開始我們商借鄰近東華大學校區的東部中會志學教會,利用主日下午時間,由拉莫斯牧師以學生的母語牧養。每次聚會前學生會先用餐,然後以印尼語做禮拜。

因考量這些印尼學生經濟上的需要,教會提撥了經費補貼他們聚會前的餐費。同工討論提撥經費時有不同考量,譬如關心這些外籍學生,能帶給教會什麼幫助嗎?教會本身的經常費不足,還要提撥經費幫助外籍學生嗎?這些學生畢業後就回到自己的國家,現在所做的價值在哪裡?的確,當教會關心這群學生時,似乎看不到任何「投資報酬率」;不斷提撥經費補助,讓教會經常費更緊縮也是事實;大部分外籍學生畢業後回到自己國家也是常態,對本地教會增長似乎起不了作用。然而,教會是否因為事工沒有效率、眼前看不到果效就不投入,對來自其他國家的出外人視而不見呢?

有位同工提出的看法讓大家耳目一新,並取得認同。他說,我們關心這些來自印尼的學生就像在培育珍珠,當他們有一天回到自己的國家,就會在家鄉成為福音的見證者。這是很有價值的投資,比從台灣花數倍經費訓練、差派宣教師到異國宣教的果效更好。因此,我們帶著培育珍珠般的心情,喜樂地關心這些大學生。

兩年前春節前夕,想到這群來自異鄉的學生過年期間都留在學校,同為出外人的我也因為服事無法返鄉和家人過年,於是邀請他們在除夕夜到教會來個出外人的聚會,一起吃頓團圓飯。這個邀請獲得熱烈的回響,我負責掌廚,學生帶來家鄉料理,大家用比手畫腳和微笑溝通,享用了很特別的團圓飯,會後我還依台灣過年習俗發紅包給每個學生。

2021年雖然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在世界各地肆虐,但台灣疫情尚未嚴峻,因此過年前我仍再度邀請這些學生。這次不僅有印尼學生,也有來自緬甸、香港的僑生共襄盛舉,不只吃飯圍爐,也安排破冰活動和分享,當然,最後還是送上紅包給予祝福囉!

而後拉莫斯牧師因為課程已完成加上護照簽證到期,必須返國,他試著透過各種管道聯繫各宣教機構,想繼續留在台灣牧養印尼移工或學生。無奈因為缺少本國教會團體支持,差派宣教師也有許多限制,這個由印尼牧師在台灣牧養印尼族群的夢想暫時破滅。目前學生固定在壽豐教會參與主日禮拜,由華裔印尼學生協助翻譯。

與拉莫斯牧師討論牧養工作時,我常想是否可能由本地教會建立宣教夥伴的機制,提供經費支援及訓練同工,不是差派出去異地宣教,而是在本地從事出外人宣教。特別這幾年台灣引進不同國籍的移工,政府也推動新南向政策鼓勵東南亞青年來台就讀,根據教育部統計,109學年度新南向國家來台讀大學的學生人數已達5萬5482人,其中越南、馬來西亞、印尼為前三名。從宣教的角度來看,我們可以做什麼呢?服事這些來自印尼的學生,增加我許多想像。我也要問:教會是否在這些至微小的人身上看見如同珍珠般的價值呢?

印尼團契聖誕節獻詩。(相片提供/陳豐明)
印尼學生在教會除夕圍爐、領紅包。(相片提供/陳豐明)
廣告/手到心至抄寫本-箴言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