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民教育如何幫孩子找回文化,甚至走上國際舞台?無論體制內外,三位基督徒的努力,印證了課輔幼教創始人福祿貝爾所說:「教育之道無他,唯愛與榜樣而已。」
信心與笑容,帶孩子走向未來
──泰武國小校長伍麗華
走進位於屏東縣泰武村吾拉魯滋部落的泰武國小,入口即是童話小屋般美麗的圖書館相迎。「家庭、社區缺乏的,學校要加倍地給!所以我們讓孩子每天一進學校,先待在圖書館至少閱讀30分鐘。」校長伍麗華說。
環顧泰武國小校園,從小朋友創作的木雕作品、班級牌,到每個角落、每條走道、每根屋樑,處處充滿排灣族美麗的圖騰及各國文字,除了視覺上美的享受,也充分發揮境教效果。
令人難以想像的是,2009年,伍麗華8月1日接任校長,還沒來得及展開校務經營,8月8日便遇上莫拉克颱風,校舍毀於一旦。而後泰武國小經過4次搬遷,在伍麗華爽朗笑聲的帶領下,卻每次都能以這麼美麗的姿態重生。
◎艱苦童年,信仰相伴
伍麗華的堅韌源於堅實的基督信仰。她生於高雄茂林魯凱族部落,教會生活是童年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伍麗華5個兄弟姊妹,紛紛為了下山讀書而住進六龜育幼院,她7歲時也被送下山,在不同親戚家寄人籬下,「那時遇到困難,爸媽只能叫我自己禱告。」
辛苦的童年雖然讓伍麗華至今想起仍忍不住哽咽,但因有信仰陪伴,禱告成為最重要的力量,也磨練她堅強的心志。看到周遭太多走偏的例子,伍麗華深感,部落的孩子長大勢必要離家,唯有信仰是一生的幫助。「吾拉魯滋的教堂在永久屋落成後兩年半才蓋,太晚了!走進教會,孩子才有抓住他們不要走偏的力量。」
伍麗華求學的歷程成績一直優異,不僅自屏東師專畢業當上老師,最後更以筆試第一名的成績考上校長。然而,當上校長,還沒開學就遇上學校全毀,成為她人生另一個階段的試煉。
「天災還不是最可怕的,最可怕是人心的毀壞。」風災後,部落為了國小臨時校舍落腳何處起了爭執。伍麗華原本希望孩子們回到前幾年廢棄、位於山上的分校校區,正當她為好不容易找到的整修經費開心,卻有老師只圖上課離家近,寧可因陋就簡,不願意回到部落上課,因而釋放錯誤訊息拉攏家長與伍麗華作對,甚至在校門口拉白布條抗議。
伍麗華見狀,只好主張廢校,「重建之路耗時多久無法預期,單取得土地就是很大挑戰,可能花上七、八年,但學生不能一直寄人籬下。」此言一出,部落大為譁然。於是她又嘗試說服部落打硬仗,為部落留住一所學校,給孩子最好的,她的熱誠終於打動眾人,取得共識。
雖然經歷一場爭戰,但因著基督信仰,伍麗華也有所反思,並選擇了饒恕與包容,「本來人就很軟弱,為什麼要恨他們呢?」她沒有花太多時間怨懟,而是一頭栽進校區重建的工作,並在短短幾天內便締造當上校長後第一個奇蹟。
當時距離開學不到兩個禮拜,如何能夠在原本廢棄的4間教室整理出最好的環境?伍麗華很快抓到重點是:「要靠布置,而且一定要給孩子最好的,因為這是孩子的受教權。」
伍麗華憑信心走險棋,她預期會有愛心捐款湧進,先申請捐款專戶預備接受;聯絡工作全部自己來,在經費還沒有著落前便開始把水電、裝潢等工程一一發包出去,風風火火開始進行教室改造,並承諾工程完工立刻付現金,「當時我設定的底限就是自己先墊工程款。」
然而,上帝的恩典總是夠用。正如伍麗華預期,來自各方的小額捐款很充裕,不僅足以支付工程款,甚至供應了後來在永久校區的設備。
儘管在搬到永久校區前幾度搬遷,旁人一直勸伍麗華不知能在那個地方待多久,不要浪費,但泰武國小每次遷徙的校舍都是美侖美奐,令人讚嘆不已。伍麗華表示,孩子成長只有一次,儘管生活遇上巨變,學校仍然要正常運作,該有的一定要有,沒有閱讀室,便在走廊弄個閱讀角落;以前有的活動照常舉行,沒有地方辦運動會,就算借場地也要辦。「不要因為環境怎麼樣,就找藉口屈就,這樣會更不正常。」
每次遷校,伍麗華都堅持給孩子最好的,「因為對他們來說,機會只有一次。當用就要用,但不是亂花,這些錢本來就是要花在孩子身上。」事實上,先前的嘉興臨時校區,後來便成為假日學校場地,同時借用給6個單位,一點不浪費。
◎ 扎根部落,走向國際
不僅硬體用心,伍麗華在教學上也長遠規劃。風災發生第一個月,經教育部簽約做企業媒合認養,確定未來重建學校後,泰武國小便開始設計課程。去年一舉拿下閱讀磐石獎,今年更代表屏東縣參加教育部教學卓越獎選拔。
風災發生後,伍麗華很快與老師討論到平地後最擔憂的兩件事,結論是:文化流失更快,孩子競爭力差,適應新環境將雪上加霜。
「對原住民教育來說,很重要是:差異是認同的基礎。沒有差異,沒辦法回頭看自己到底是什麼?不一樣在哪裡?」伍麗華認為,人要有信心,就是認識自己和別人不同的地方,而不是一味比較人家有、自己沒有的東西,因此為將來學校課程清楚定調:把根扎深,做民族教育;把夢做大,做國際教育。「國際教育如果只是認識歐美的食衣住行育樂,那有什麼意義?我們有兩個方向,先從自身文化生活去連結,而且20年後要把我們的文化端上國際的舞台。」
於是泰武國小自編民族教育和國際教育教材,有課本、教師手冊,一個禮拜各上一節;內容為排灣族孩子量身打造,從生活經驗出發,「讓孩子樂意學、容易懂,提升學習意願及成效,建立自信,願意更多學習。」譬如一年級開始上的英文課,便以孩子熟悉的太陽神話來引導,教太陽、陶壺的英文單字,因為容易懂,孩子學得很快樂。「建立學習信心後,以後接觸任何課程都可以找到自己的路。」
接下來,泰武國小還要自編國語、數學及自然,全部改成排灣族本位出發課程;此外,男生學雕刻、女生學刺繡,辦假日學校,讓孩子到部落跟老人家學習;也辦遊學課程,讓外面的人進來學校,學生則抽籤予以接待。
事實上,泰武成立約8年的古謠傳唱隊已開始在國際發光。捨棄歐美發聲方式,以傳統唱法土法煉鋼,將一首歌唱上千百遍,憑天賦融合成天籟之聲。不僅於2012年一舉拿下金曲獎「最佳傳統音樂詮釋獎」,去年與葛萊美獎得主Daniel Ho合作第2張古謠專輯《歌,飛過群山》,也二度入圍金曲獎「最佳原住民語專輯獎」及「最佳演唱組合獎」,伍麗華說:「上帝給你什麼就是最好的,一定有祂的美意。」
目前泰武國小全部147個學生,一半以上來自村外,顯見已建立口碑,但伍麗華說:「這是迎向更艱難的挑戰,因為我們站在歷史的浪頭上,要為學校未來一百年、兩百年奠定基礎。」總是放聲大笑的她認為再怎麼艱難,也覺得有盼望:「有上帝在,有什麼好怕的?哈哈哈!」(採訪、攝影/方雅惠)
德鹿谷長老教會牧師/姑目‧荅芭絲
族語教學,三股合成的繩子
1994至1998年,我在霧社與萬大電廠牧會期間,憑著孩提時代對族語的記憶,憑著聽說能力薄弱的基礎及片段的文化概念,在「教學相長」自我期許下,勇敢踏上族語教學的新旅程。
仁愛鄉散居賽德克族、泰雅族、布農族、平埔族,以及不斷湧入的漢族,經年累月交會,使霧社從賽德克部落成為族群與文化雜燴之地。
我在教會教吉他,嘗試以原住民歌謠教族語,但只學到容易背誦的虛詞。在仁愛國小以華語教簡單的賽德克語或歌謠,學生們興致缺缺,甚至拍桌抗議不想學,最後落得挫折收場。鄰近春陽國小因為是賽德克部落,又是我的第一語言,以混班方式透過簡單歌謠與會話學習賽德克語,學生反應相當熱絡,很快進入狀況,讓我重拾族語教學的信心。
我父親來自德鹿谷部落,母親來自都達部落,日治時期移居兩部落之間的鹿谷達雅部落。我第一語言是都達語,當回到部落,面對人事已非,失根的落寞感強烈湧上心頭。即便是部落型態社會,年輕族群似乎習慣使用華語,族語已不是主流。
2006至2009年間,我成立南投縣主流愛鄉協會,承辦「青山溪流──生命教育推廣計畫」,強化青少年對族群文化認同。在教會透過吟唱賽德克詩歌,賞析神話故事及舞蹈,讓他們認識自己。
2010至2011年間,在德鹿谷教會牧會2年後,我又以支援教師的身分,參與國小族語教學,第一次以較有系統的方法教族語。一個班級一週一節課,總共7節課。使用原民會發行的「九年一貫課程教材」,總共編4階學習手冊。課本的主題與體裁以「實用性、多樣化、生活化、趣味化」為原則。除了依照課本的進度,配合教師手冊的指導原則,各個年級分別有不同的重點:低年級是發音練習、簡單會話及短歌;中年級是單字背誦、唸課文、生活會話及歌謠;高年級是閱讀、聽寫、言說及歌謠;國幼班則是故事、童謠、舞蹈及遊戲。
教學過程中,除了有效運用學校的教學資源,同時也將課程內容編寫成樂舞的形式。無論是在室內或室外,儘量採取活潑多元的方式,透過身體的律動,就地取材引發學習的興趣,例如:影像故事、樂舞表演、老人說古、部落地名、樂器製作、部落建築、傳統衣物與飾品等,舉凡部落食衣住行育樂各方面皆是主題。一語以概之即「將部落當作一個大教室」,透過移動式空間教學的概念,透過身體的律動加上就地取材,引發學生的興趣並促進學習的效果。近年來,合作的國小在樂舞及製作傳統食品等方面表現優異,就是移動式空間教學最好的明證。
2011至2012年間,我結束國小族語教學後,又受邀到村辦公室,為鄉立托兒所的學齡前兒童上族語課。鄉托跟國幼班一樣沒有課本,我便參考先前的教案設計課程,內容主要認識自己如名字、家人、部落、身體的器官、十位數、問候語等簡單生活用語,再配合繪本、影像的故事,以童謠,遊戲等方法,教導幼童們學習族語。偶爾聽到有些家長們談論,某某孩子回家後,將在教室裡聽的故事說給他聽,或唱學的歌給他們聽時,我就因此感到欣慰不已,只要學生有進步,辛苦也是值得的。
根據那些過往族語教學的歷程,如何將族語重新翻轉成為第一語言?我的看法是,家庭、教會、學校必須落實族語化,才是部落養成族語的根本基礎。家庭是社會最基本的單位,身為父母,若沒把握跟孩子說族語的習慣,怎能讓孩子用族語與你對話?教會是部落心靈守護的最後一個堡壘,身為教會的領袖,若沒營造族語宣教化的環境,怎能讓上帝的兒女經歷道成肉身在他們中間?學校是主流教育最基本的單位,若沒有增加族語的上課時數,族語教學仍然處在邊緣位置,怎能培養學生聽說讀寫的能力?因此,家庭、教會與學校猶如三股合成的繩子,是部落族語化運動的根本之道。 (文、相片提供/姑目‧荅巴絲)
大同長老教會牧師/樂歌安‧達督里茂
課後的愛,引孩子走進教會
3月10日,排灣中會大同教會課輔班搬新家了!所謂新家,其實是竹圍巷裡教會的發源地──一棟約20地坪的矮房子,為了讓課輔班孩子有獨立空間,從2013年11月開始整修,得到各界金錢與物資的支持,總算順利完工。牧師樂歌安‧達督里茂難掩欣喜在臉書po訊息,打趣地叮嚀志工媽媽們:「明天可別走錯地方了唷!」
2006年,當樂歌安以受託牧師進入大同教會,面臨的是迥然不同的光景。在口蹄疫、建築業蕭條、外籍移工取代等環境因素下,以屠宰業為主、板模工為副的會友紛紛搬離或遷回原鄉,經濟無法突困下,教會甚至於2003年申請暫停派任牧者。教會猶如失舵船隻,聚會人數只剩22人。
「看著教會百廢待興的模樣,我知道我沒有權利悲傷,更沒有時間嘆氣。」樂歌安當時腦海裡馬上浮現的是教會適合什麼樣的方案?有什麼資源與人力?社區網絡?財力如何?如何計畫?婦女禾場的社區工作經驗很快幫助她建立工作次序。
她先以《竹籬笆內的春天──第一代跨族群婚姻婦女的生命歷程》論文成功打入教會婦女的心,也以溝通成長團體建立她們的自信。2006到2008年,她循序漸進找回會友的信心,建立認同感,透過每日晨更讀經建立合宜的信仰生活。
成立兒童課後陪讀班更成為教會走進社區的關鍵。在沒有經費及老師下,樂歌安因看到社區孩童課後乏人照料,於2007年暑假試辦課輔班。初期所有母語或歌謠師資皆由牧師及長執擔任,執行計畫的講師所得納入隔年寒假的基金。如此試辦2個暑假、1個寒假,竟累積了小筆金額,供開設2009年全年無休的課輔班,運作至今。
事實上,除了2007年暑假及2008年寒、暑假結存的基金,教會無任何經費辦課輔班,送到縣府的方案也遲遲沒有著落。幸而成長團體班婦女成為志工媽媽,幫忙照顧孩子、預備點心與晚餐。2009年莫拉克風災後,許多災區孩子在都市依親,屏東縣原住民文教協會將部分孩子放在大同教會;1919救助協會也前來合作。一學期後,文教協會評比全縣20個課輔班,大同教會一舉得到評鑑績優,取得續約資格。經費問題因簽定夥伴關係而暫得紓緩。
2012年,88水災補助方案結案,教會正擔憂接下來如何尋得資源,政治大學黃教授適時將教會納入「全家零錢捐──雙東微笑計畫」,除了講師人事費,還加上行政費、膳食費等每月5萬元的款項,並協助接洽感恩基金會,拿到每年10萬元的補助。
各樣資源逐漸到位,課輔班規模逐漸成長。因鄰近學校的讚許與支持、學校老師的轉介,由原來的1班增設為2班,計有30餘名學生,這學期更增設國中班,目前學生8人。師資上,屏東教育大學教育系每天派5名學生來協助國小、國中課輔。支援餐點的志工媽媽6位,甚至還有行政人員及司機各1名。
此外,為鼓勵大專生留在教會擔任志工,教會積極募得獎學金,供大專生在課輔班當老師;高中生則做儲備老師,負責團康及生活秩序管理,升大學後自然成為寒暑假課輔老師。每年至少有12名大專及高中生留在教會,協助課輔及兒童主日學。
經過井然有條的運作,課輔班成效卓著,吸引越來越多資源,甚至回頭挹注教會。1919救助協會的連結從課輔班到食物銀行及急難救助,固定每兩個月分發一次食物及日用品,教會因而可以不定期分發白米、棉被及物資給教會附近老榮民,志工媽媽及青少年也不定期探訪及分送物資。
一路走來恩典點滴,樂歌安皆在臉書分享,捐助人看到善心有成果,也更願意更多給予……因著課輔班事工,教會不只打進社區,也引進外界資源,形成互利的共生系統,是樂歌安所始料未及的,卻也深知一切的一切都是上帝的恩典!(採訪、攝影/方雅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