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言 ▶▶▶ 蘭嶼有三座祈禱山,都豎立著十字架,過去開放時曾是觀光秘境,而同樣豎立許多十字架的五孔洞則因為環境較陰暗,反使部分遊客望而卻步,但教會曾在該處舉辦復活節感恩聯合禮拜;新北市烏來區的南勢溪岸山頭,豎立著一座白色十字架,用以記念在1970年代遭遇山難、安息他鄉的外國傳教師;在2021年10月底,跨教派與教會牧者、信徒合作在金門縣金城鎮豎立高達15公尺的十字架,稱之為「兩岸和平」的象徵;同年12月底,屏東縣瑪家鄉在笠頂山上豎立12公尺高的紅色十字架,並在聖誕節期舉辦點燈儀式。
台灣多處山區、海岸有因著不同團體參與而豎立的十字架地標;在各地方教會的屋頂上、禮拜堂裡也都有十字架;更有不少基督徒佩戴十字架、在車裡掛上十字架吊飾,甚至以此作為識別其他基督徒的依據。從山頂到心口的十字架,對當代基督徒而言有什麼樣的意義?是救恩的記號、身分的提醒還是保佑的器物?本期專題訪問不同世代與背景的基督徒和傳道人,分享他們的看見。
▶▶ Vuluk Palimdai ▶▶▶ 上帝奇妙作為始終帶領人們
【林婉婷專題報導】致力於十字架設計與創作的Payuan(排灣)中會退休牧師、現任教於高雄真道神學院的Vuluk Palimdai(賴朝財)牧師,在受訪談「基督徒如何認識十字架」時,從三種層次切入:第一種層次是因著對信仰與聖經的深入認識,而對十字架意義有足夠暸解者;第二種是將佩戴十字架視為基督宗教符號與基督徒身份代表;第三種是不論是否為非基督徒,都將十字架視為「祝福」象徵,認為其帶有能力、可以保守平安。
Vuluk Palimdai進一步說明,對聖經有足夠認識者,能夠明白十字架與耶穌基督的救贖有關;十字架在過去是刑罰,但耶穌道成肉身、又通過受難在十字架上這般當時最恥辱的刑罰來背負世人的罪,使「十字架」成為得勝、榮耀的記號。他點出,明白這層意義的基督徒,對十字架的認識具有廣度與深度,不會只有功能性或「神化」十字架。
但他也相信,不論是哪種層次的「認識」,也不論是豎立或是佩戴,基督徒對於十字架是存有神聖和敬畏感,不會隨便、輕率,「在不同地方都能看到十字架,也提醒著我們:上帝與我們同在。」Vuluk Palimdai認為,上帝透過各種方式,來向世人訴說「十字架」與上帝、救恩的關係,有些是深入的、有些是淺顯的;他舉例,有些人不是基督徒,卻因為裝飾性而佩戴十字架,這也可以成為其認識福音的管道。
他又分享自己的見證:Vuluk Palimdai曾經製作一支十字架並贈送給一位基督徒友人,過一陣子後,這位友人到教會拜訪他,談到自己之前因遇到某些困境而心情鬱悶,甚至找不到活下去的意義;在深夜,這位友人獨自坐在黑暗的客廳,卻在抬頭時看見戶外燈光照在Vuluk Palimdai送他的十字架上、光線又照入他的眼睛,令他感受到上帝的同在與安慰。Vuluk Palimdai以此為例指出,雖然「十字架」本身不能施展拯救,但當人們對上帝有足夠認識,這不妨成為契機。
「每個人佩戴十字架的態度不同,但每當我看到,我都在心裡祈禱『願上帝賜福』與『上帝必與你/妳同在』。」他點出,上帝知道每個人的狀況,也會在適合的時候觸碰人心,就好像耶穌時常用比喻的方式來講道,為要讓最平凡或最邊緣的人都能認識真理,「上帝用廣泛的智慧與愛、也使用不同媒介帶領人來認識他。」
Vuluk Palimdai提到,基督徒會希望以多樣方式傳福音,「豎立十字架」也是一種,或許有些人對十字架有很深入的認識,有些人對十字架沒那麼清楚的暸解,但他重申「上帝用各種可能性成就他的美意」。過去教會信徒也曾告訴他,晚上看到教會屋頂的十字架點亮,心裡真的會感覺很平安;Vuluk Palimdai認為,有些信徒確實需要通過更明確的事物去感受上帝同在,在舊約經文裡不乏類似例子,「十字架」也是同理,不論是立在山上、戴在胸前、掛在車上甚至刺在皮膚上。他也談到,雖然自己的車上沒有掛十字架飾品,但有時在路上看到別人的車上有掛十字架,都會令他感到很親切。
「人要知道自己的軟弱與有限。」Vuluk Palimdai最後結論,就像藝術,不論抽象派還是寫實派,各有其鑑賞角度與美感;「所有外在形式都是幫助人們親近上帝。」Vuluk Palimdai也提醒,如果主題是「榮耀人」那就是錯誤,但如果是「榮耀上帝」,哪怕是最簡單的信仰表達形式,那也是上帝所喜悅的。
▶▶ Vuluk Palimdai ▶▶▶ 十字架藝術介紹
▼▼ 基督在亞洲 ▼▼▼
「2010年時,有場亞洲神學及宣教的會議在台南神學院舉行,我參與其閉會禮拜設計,主題是「基督在亞洲」。當時我就創作這座十字架,並將亞洲地圖鋪在下面;在回應時間,我演奏口簧琴、師母彈奏鍵盤,伴隨著樂聲,與會者們手持小蠟燭,依序上前到十字架處點燃燭火,最後圍繞在亞洲地圖旁,最後將手中的燭火放在自己正在宣教、或想要前往宣教的地點。當燭火照亮亞洲地圖,所有人牽手,在上帝面前決志、禱告。
這座十字架中,白色的圓石代表地球,而鏤空的十字架可以看出「亞」的字型,也代表著從不同方向、角度都能看見上帝的救恩。」█
▼▼ 苦杯 ▼▼▼
「這幅作品的發想來自耶穌基督受難前在客西馬尼園的祈禱:求你把這苦杯移去,可是,不要照我的意思,只要照你的旨意。從這段經文為發想並提出信仰反省:我們願不願意接受這苦杯、也就是上帝的邀請,去參與社區宣教事工?
底部的杯是用竹子做的,十字架則是用乾燥的樹藤,再加上暗色的背景與上頭的荊棘,感覺起來很辛苦、很疲累;但濃厚的黑色、紅色交織成背景,如同黑夜中的火光,象徵上帝的能力、聖靈的同在,幫助我們度過難關,成就上帝呼召的美意。背景上色不是油畫顏料或壓克力顏料,而是裝修常用的批土和水泥漆。不但節省花費,也是善用身邊的資源。」█
▼▼ 光美教會戶外十字架 ▼▼▼
「這個實體是位在高雄、基督教光美教會的戶外十字架。活潑的線條,以耶穌是新郎、教會是新娘的意象,呈現婚禮舞蹈的喜悅。
空心代表耶穌的復活,而實體以鋼片焊接成型,這些紋路代表耶穌的傷痕。」█
▼▼ 玉泉教會禮拜堂十字架 ▼▼▼
「這個模型的實體是排灣中會玉泉教會禮拜堂裡的十字架。以三條鋁線構成主體,代表三一上帝;而線條末端的旋轉,靈感來自山蘇嫩葉和排灣族蝴蝶圖騰,帶有新生、復活的意思。
雖然這座十字架上沒有耶穌像,但彎曲線條的可以看出所隱含的經文,是耶穌被釘在十字架上,最後說出『成了!』後垂下頭、交出靈魂。這個設計也是對基督宗教『合一』的盼望,不要因為教義分裂,而是回到耶穌基督本身,若我們相信他,我們不都是弟兄姊妹嗎?
基督教和天主教的十字架差異就是有沒有受苦的耶穌像,而這座十字架介於兩者之間,破除雙方心裡對十字架的既定印象;被釘在十架上犧牲的耶穌,也像是敞開胸懷、張開雙手,連結不同教派、訴說『彼此相愛』的誡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