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者回應】獅子山下故事的外一篇

(相片提供/Pixabay)

◉ 陳文珊(香港中文大學崇基神學院榮譽副研究員)

《台灣教會公報》3644期報導了〈人權市集成發聲平台 歲末關懷香港處境〉一則消息,內容提及台灣民間支援香港協會義賣的馬克杯,杯面有一幅畫作《獅子山下》,「是協會與香港設計師合作的」。這樣的敘述恐有過於簡略而致誤導之嫌,其實,畫作背後有更精采的故事。

《獅子山下》的繪者並非馬克杯的設計者,而是香港知名的天主教畫家淋漓、淋浪夫妻。而且這幅畫作本是特意為台灣教會公報社2020年出版的書籍《獅子山下的反抗手札》的封面所繪製的。

雖然夫妻檔畫家在畫家史上不少,但其實很少有夫妻是共同繪畫的,他們幾乎大多數的作品都是各自繪製一半再合併的,因而畫面左右的畫風並不一致。這幅《獅子山下》的作品也不例外,同樣是描繪風雨欲來的獅子山抗爭場景,左方的筆觸較粗獷,色彩也較暗淡,是淋浪的手筆,與右邊畫風較明亮細膩的淋漓明顯不同。

由於書籍作者曾經在2019年9月中秋節參與反送中運動發起的上獅子山賞月兼抗議活動,且在書籍中將反送中運動與象徵香港精神的獅子山精神關連起來,畫家因而特意將本該在市區街頭出現的群眾與警察對抗景象當成畫作的主題,置於山景下。而抗爭者的形象則取樣於他們另一幅曾多次海外展出的畫作《千手人》,其原始想法是脫胎於佛教傳統畫作以千手千眼來描繪救苦救難的觀音,將其轉接到香港抗爭運動黑衣年輕人的身上。

筆者自2015年起經常往返香港,與畫家夫妻結識於春天教會的遊行場合,知道他們多年來以畫作參與社會抗爭,追求香港民主,即便淋漓罹患罕病,不能過於勞累,但每有遊行,仍舊會見到他們舉起巨幅畫作現身街頭。

《獅子山下的反抗手札》中有一幅筆者離港前參與2020年新曆年遊行時為他們拍攝的相片,當時,彼此曾相約要在香港再見。不料,2021年5月他們在灣仔舉辦「香港變形記」,展出15年來畫室師生的畫作,回顧香港的社會變遷,卻遭到《大公報》《文匯報》批評涉嫌宣傳「黑暴」和「港獨」,而不得不緊急離港赴英。

這幅畫作可以說是孕育在「草根教會普世運動」的見證。它是藉由個別信徒在社會運動上委身,串起了東北亞地方教會受壓迫的記憶與情感連結,進而促成了跨界的聲援與人道援助,用美國婦女神學家盧瑟(Rosemary Radford Ruether)的話,是真正落實到生命與責任共享的「普世社群經驗」。相較於普世教協(WCC)和亞洲教協(CCA)乃至其他官方普世教會體制機構對香港危急處境的淡漠,二者實有天壤之別。

面臨香港言論自由頻遭打壓,繼《蘋果日報》關門後,《立場新聞》的前新聞部編輯遭逮捕,資金被控管,新聞出版一夕停擺,希望有更多普世教會肢體可以站定「立場」為人權、民主與和平發聲,讓信仰事工成為信徒彼此賦權的解放作為,而非聖經詮釋、神學論述乃至聖禮施行等權力的壟斷!

 

廣告/聖經充滿我-經文填充本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