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從何時開始,從一些弟兄姊妹口中聽到一些對上帝親暱的稱呼,彷彿是稚童在慈父懷中恣意撒嬌的口吻,乍聽之下頗有與上帝親近之意。另一方面,隨著網路便利,可以聽到四面八方的信息,也得知有牧者鼓勵會眾當體貼天父的心,莫以正經八百的方式對上帝禱告,應以自然、親暱的姿態親近天父,牧者挑戰會友:「你不會用這種態度和父親說話吧?」

怎樣親如父子?

若從人倫的角度設身處地去想,父親聽到孩子語出親暱,可能會感到很窩心吧?只是細細體會後,會發現這股風氣有不少值得省思之處。

首先,從人際關係面向思考,這種互動方式是近代才有,早些年親子互動親暱的並不多。至少中生代的我現在還記得祖父的威嚴,即使是我們這些孫輩,在老人家面前也不敢造次,更別提我的叔伯那一輩了。當然,可能每個家庭有不同的互動模式,但可以確定的是,強調與上帝親暱的這類教導,多少是把人倫親情的時代經驗投射到屬天的關係。

誠然,我們是上帝所造,也因著耶穌基督得兒子的靈,稱上帝為父(羅馬書8章14~16節),但是否因此就可以把人際相處的經驗與期待,類比到至高、至聖、至可畏之處呢?

再者,即便身為天父的獨生愛子,耶穌對天父的態度也不是這種親暱的態度。三位一體上帝彼此相愛,是愛的本體,也是愛的起源,因此我們也在這愛中(約翰福音15章9~10節),但我們從聖經見到的父子互動,卻不是類似撒嬌的親暱,反而是近似僕人對主人的敬重。最真實亦最沉痛的表現,莫過於耶穌在客西馬尼園的禱告,「不要照我的意思,只要照祢的意思。」(馬太福音26章39節)

人子提及將領受的苦杯,按著人性忍不住祈求父挪開那苦杯,卻很快地又將主權交給父,好像深怕這個脫離苦杯的祈求如願以償。這才是人子給我們的榜樣,因著祂對父的順服,為我們打開了一條又新又活的路,使罪人得以稱義、令死人得著生命、叫逆子與慈父和好,耶穌的禱告一以貫之,乃是「以父的事為念」(路加福音2章49節)。

多元的關係

強調以親暱的姿態親近天父,衍生的另一個問題是聚焦在我們是上帝兒女的身分,卻無視或淡化聖經其他上帝與人關係的信息。然而,聖經論及人與上帝的關係是豐富多元的,譬如聖經指出我們是上帝的僕人,所做的乃是分內之事,無有所誇(路加福音17章10節);聖經也指出我們是時常迷路的羊,當呼求的是大牧者的尋回,不要棄絕我們(詩篇119篇176節)。

我們得以親近上帝,是唯獨倚靠耶穌基督恩典成就的美事(以弗所書2章13節),不可或忘。而正如我們藉著聖經曉得如何可以與上帝親近,我們親近上帝的態度、動機,也當本於聖經所默示上帝的話。

封面圖片提供|Freepik

廣告/聖經充滿我-經文填充本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