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報導】共下坐桌 路加福音的宴席(四):女性角度結合神學思考

第59屆大專聖經神學研究班五天四夜 以豐富講座、工作坊帶領查經

  女性角度結合神學思考  

劉玉雯|聖經與繪本工作者

聖經與繪本工作者劉玉雯。(攝影/林文凱)

【林文凱專題報導】從女性角度解讀福音書,是教會比較少見的主題。神研班邀請聖經與繪本工作者劉玉雯分享個人身為女性的經驗,結合神學思考,對經文產生更生動貼近的想像。

劉玉雯以「路加福音中的女性」為題,詮釋三段經文,挑戰當中對於女性的壓迫與解放。第一段經文出自13章10~17節,耶穌在安息日醫治一位「彎腰駝背的女人」,觸怒了會堂主管。這位女人的形像,讓劉玉雯聯想到韓國電影《有你真好》(The Way Home)裡的外婆,以及在保守的文化中,不斷被要求自我犧牲、沉默壓抑、需要被保護的形象。劉玉雯以此看待耶穌的主動醫治,與會堂主管不解女人為何不在平時求醫的情緒,察覺當中有些微妙的關聯。

劉玉雯觀察到,耶穌在12、16節提到「解開……」英文是「set free」,不僅意謂病得醫治,也代表得到自由。她以創傷理論看待經文,認為女人的彎腰駝背只是一種象徵。根據創傷理論,當一個人無法恰當描述自己的狀態,就會產生各種外顯的疾病,「會堂主管看到的是表面的疾病,耶穌卻是深入看到女人的創傷。」

解讀第二段經文1章29~38節時,劉玉雯坦言,她對這故事和馬利亞的傳統形象一直感到不解與恐懼。她覺得馬利亞的形象分明有些畏縮恐懼,卻被尊為女性美德的典範。馬利亞被報佳音的事件,在她的理解中,充滿了暴力;然而,仔細閱讀這段經文,她也發現,馬利亞的反應在希臘原文的用詞,其實帶著巨大的震盪與騷動的意思,甚至有議論、爭執的含意。這顯示出,馬利亞的心情亦是天人交戰,而非隨口地答應天使加百列。

馬利亞的名字在當時十分尋常,劉玉雯卻留意到,路加在福音書中談及耶穌的母親,刻意地使用Μαριάμ這個詞,很可能讓人想到舊約的女先知米利暗。這意謂著,馬利亞並不是一位謙卑柔弱的女性,而是一位勇敢的先知。加百列的邀請就像是媒介,並非上帝強加給馬利亞的意念。馬利亞的反應,應該使她抬頭挺胸,彷彿她自主地接受挑戰,決定冒著風險,讓自己處在可能會被刺痛的情況下,讓真相得以被顯明。

第三段經文13章18~21節,提到耶穌將上帝國比喻為麵酵。劉玉雯指出,雖然賜食物的是上主,但也不能忽略那位將麵酵「藏」進三斗麵糰的女人。「藏」這個動作的希臘原文字根,使經文得以與亞伯拉罕請撒拉揉麵做餅,接待三個使者的故事相連。使者前來的動機,是要向亞伯拉罕與撒拉宣告,他們將老來得子。「藏起來的麵酵與發起來的麵糰,不就是受孕還有懷孕嗎?」劉玉雯也提醒眾人,神的國其實是在日常生活中,「對一個女人來說,日常跟神聖並沒有太大的分別。」

「神的國是什麼?很可能是在妳拒絕的時候。」劉玉雯總結今天的分享,勉勵在場的女性夥伴,要好好尊重自己,而不是期待成為拯救世界的人。「如果犧牲會讓妳彎腰駝背,就不是真的『犧牲』——因為真正對上帝的愛,應該會讓妳抬頭挺胸。」


延伸閱讀:

【專題報導】共下坐桌 路加福音的宴席(一):共下來!親愛的提阿非羅大人哪!

【專題報導】共下坐桌 路加福音的宴席(二):讀聖經先找出遊戲規則

【專題報導】共下坐桌 路加福音的宴席(三):從多樣身分談神學目標

【專題報導】共下坐桌 路加福音的宴席(四):女性角度結合神學思考

【專題報導】共下坐桌 路加福音的宴席(五):從吃喝中建立關係聯繫

【專題報導】共下坐桌 路加福音的宴席:工作坊花絮

廣告/聖經充滿我-經文填充本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