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婉婷專題報導】隨著社會變遷,不少原住民青年和兒少,未能擁有在部落成長和從小認識族群文化的機會。Ngudradrekai(魯凱)中會Kabalelradhane(神山)教會為了讓在外地就學、就業的年輕世代們不要忘記在山林的部落與家人,2011年開始舉辦「奔馳24」單車騎行活動,利用寒假時間邀請青年、兒少們沿著台24線騎行,身體力行地記憶這條「回家的路」。


奔馳24 歷史|讓信仰從在地出發

(攝影/林婉婷)

事實上,父母們也早早就注意到子女們需要建立「部落認同」。Kabalelradhane教會執事宋克強表示,為了讓在外地出生、成長的孩子們也能認識部落、拉近距離,在與杜梅霞執事等討論後,於在2003年為年輕人們舉辦「三對三籃球賽」,連續7年、在2009年時活動轉交由部落組織舉辦;然而該年8月,卻遇上莫拉克風災,這場災害經歷亦改變了不少人心中對「家」的想像與情感。

2011年,教會辦理首屆「奔馳24」騎行活動,靈感來自於當時流行的「單車騎行」,就像前身籃球賽,「奔馳24」不是心血來潮的短期事工,而是在眾人投入、參與下,持續至今已邁入12年;2022年「奔馳24」首度改變形式為「健走」,但不論是騎行還是健行,從在地「行」出信仰的初衷從未改變;宋克強也強調,活動不是要讓年輕人們榮耀自己,而是透過身體力行去領受信仰。台灣基督長老教會慶祝宣教150週年時,總會曾舉辦單車接力環台行動,當時Kabalelradhane教會青年也有響應。

宋克強坦言,不確定這樣活動可以帶給這些年輕人們什麼,但就像總會2020、2021年度主題「釘根本地實踐愛,結連普世行公義」,盼望這些青年、兒少們學習從「在地」出發,進一步又成為他人的幫助,因此不論參與人數多寡、哪怕只有1個人報名,教會也會為那位願意回家的人舉辦「奔馳24」。


奔馳24 印象|不變的路有各色風景

(攝影/林婉婷)

回顧起青年們為何會從兒童和青少年時期就參與「奔馳24」,原來是受到Kabalelradhane教會青年盧啓原的啟發與影響。盧啓原在高中時想要嘗試以自己所擁有的方式走出一條不同的回家路,於是開始騎車往返神山部落和屏東市區。後來,宋克強的兒子宋豪、宋杰等人開始單車騎行,當時的道路不像如今便利,還沒有谷川大橋,風災後的路也還沒修復,且他們所擁有的也只是上學使用的家常腳踏車,並非任何專業設備,但就這樣騎在河床地上。

宋豪、宋杰後,趙劭君、趙劭祈、何寧等青少年也陸續加入當時;這是最早期的隊伍與成員,而他們在河床上騎行的畫面,至今不少教會長執們回憶起來仍歷歷在目。何寧提到,會加入騎行的原因無他,其實就是朋友們互相邀請便參與、出發;他也坦言,當時騎在河床地確實很疲累、會想要放棄,但付出體力並回到山上後,確實會對家鄉產生不同的感受。

教會青年何蓉分享自己在國中時也加入「奔馳24」騎行隊伍,當時自己雖然已經殿後,但盧啓原還是陪伴騎行;後來她多擔任後勤人員,但看到有體力不足的落單者,身邊總有年紀較大的哥哥、姊姊們在旁陪伴,這樣的畫面始終令她感動。宋克強補充,「奔馳24」不是競賽,強調的是互助與合作,因此參與者們不是在追求自己的第一名,而是團隊能共同抵達目的地。

不少過去參與「奔馳24」的兒少們,在成長為青年後擔任「奔馳24」籌辦同工;宋豪談到自己約在3年前開始參與籌辦,最開始不知道怎麼抓預算、也不知道要預備什麼,這些都是新的學習,雖然不簡單,但實在很希望讓弟弟、妹妹們也能藉由「奔馳24」認識自己、部落和教會。他以過來人經驗指出,雖然在活動當下很多心裡有很多疲倦與質疑,但完成旅程後回首都是記念;事實上,很多青少年都很期待「奔馳24」,還有國小學生期待趕快長大、升上國中後能夠加入隊伍。

杜梅霞感嘆,「奔馳24」邁入第12年,然而不少家長們仍然願意在春節期間陪伴孩子們完成這項美麗的挑戰,原因就是期待孩子們真的能夠「回家」。


奔馳24 認同|從哪裡來、往何處去?

對於因著就學、就業等因素而不得不久居外地的年輕人而言,對家鄉的歸屬感從何而來?Kabalelradhane教會青年何陽說明,對於出生在部落、有部落生活經驗的年輕人們來說,認同感是從小接受長輩們指導、提醒而產生,但對較多在外地就學、就業的年輕人,回到部落需要有同儕的鼓勵與邀請,「我們會常常邀請在外地的弟弟、妹妹們回來參與活動,讓他們有回來的契機。」例如「奔馳24」、收穫祭和婚禮等,讓他們不要有「近鄉情卻」的感覺。

宋克強則點出,「遷居」是人的習慣,要體諒的是人會離開家鄉,其實是因為沒有辦法在當地生活,才必需離鄉背井。教會舉辦活動邀請年輕人們回家,初衷是希望他們也要「認同自己」,尤其在平地可能面臨歧視、弱勢處境,「但老人家都會告訴我們,不管在哪個環境,都要努力證明自己。」
他也提醒,神山部落沒有因為風災重創而遷離原鄉,除了要更珍惜、更堅定地守護家園,另一方面也要思考神山部落如何成為其他部落的幫助。「要去幫助別人,我們必需先壯大自己,這也是為何我們的行程要經過這麼多部落,就是為了認識這些部落。」宋克強指出,在族語裡這稱為「mapaberbere」,也就是有部落遭到困難、就應該往那裡去幫忙,但若不認識自己周遭有哪些部落與文化,就無法實現互相幫助的願景。

同系列專題報導:那條通往家的路

(攝影/林婉婷)
廣告/手到心至抄寫本-箴言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