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維民榮任台灣宗教學會理事長

(相片提供/Freepik)

【邱國榮採訪報導】台灣宗教學會第12屆第1次理監事會,在1月23日選出新任理事長,由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真理大學宗教系系主任蔡維民教授(牧師)獲得當選,任期3年。

(相片提供/蔡維民)

蔡維民受訪時指出,在任期間,除了學會例行的發行學刊與舉辦學術會議以外,為了能夠增加學會的曝光度,因此要去跟其他學術組織交流合作;在社會責任方面,提升台灣宗教環境,特別是提升宗教團體在運作方面的水準,目的是不讓宗教發展產生太多亂象;另外,在面對中國打壓下,繼續努力以「台灣」名義加入世界性的宗教學會組織「國際宗教史協會(IAHR)」,因此要去跟其他國家宗教學會接軌,等待時機成熟與上帝保守,成為其會員。

蔡維民表示,學會在這2年所關注的宗教議題跟疫情有關,在之前關注的有宗教組織的全球化與在地化,而今年適逢馬偕來台灣宣教150週年,由於理事長有權力提出議題,所以他會朝向馬偕這樣的宗教典範人物來做為議題的思考,譬如,當代國際著名的佛教禪宗僧侶的釋一行禪師,在上個月過世,因此將釋一行與馬偕等多位宗教典範人物的相關研究集結,來做回顧;此外,由於馬偕是認真思考宣教要跟人民生活有密切關係的牧師,所以,宗教與常民生活、宗教與神聖時空的類似主題,會作為他在任期內也會要關注的宗教議題。

基督徒敬拜「獨一真神」,基督教人士沒有必要加入宗教學術組織?蔡維民解釋,宗教是人的組織,所以,宗教不要絕對化,既然宗教是學術的對象,那麼,宗教就跟宣教有所差別,宗教與信仰,這兩者不應混為一談,也就是說,宗教研究跟宣教是不一樣的層次,現在就連最保守的神學院也有諸宗教的課程,原因是宣教應要認識其他宗教,要能夠對在地的宗教文化有真實的認識,因而這會對在地的宣教有所幫助。

他進一步解釋,馬偕在宣教的時候,對台灣的民間宗教有非常深入的觀察與研究,譬如在淡水的「八庄大道公」,最早有系統的紀錄者就是馬偕;此外,基督教在台灣本來就是弱勢,如果基督教在台灣宗教學術團體裡面能夠有一些影響力,「讓台灣其他宗教,認識甚麼是真正的基督徒,我想這也是不一樣的宣教」。

台灣宗教學會在今年已經成立第23年,蔡維民指出,學會的宗教研究已經把各宗教的發展、教義等,已經有系統化的研究與發表,讓各宗教的知識可以更清楚地被理解,也透過研究,使各宗教能夠更認識自己;除此以外,學會催生了「宗教高普考」,同時也促成了不少宗教對話的場域,因而台灣不會有類似韓國的宗教彼此明爭暗鬥現象,這是學會對社會的一些貢獻。

至於台灣的宗教亂象,蔡維明點出「財務不透明」和「宗教團體董事的遴選有太多不合法」,特別是宮廟神壇很多是亂象的起源,於是學會的存在,不應僅是學術而已,期待未來有機會舉辦巡迴台灣的宗教行政工作坊,讓各地的宗教負責人參與講習,學習正確觀念,使宗教的組織與制度可以被建立更完整,使宗教不會浪費社會資源,也不要成為社會亂象的起源。

2020年台北市政府有委託蔡維民針對12個行政區、未立案的宗教負責人進行講習。他表示,宗教自由與宗教法治化,在台灣仍難取得到平衡點,然而遏止亂象,不能沒有法律,所以他主張立法,但基於宗教自由,因此立法的宗旨應朝向「輔導」宗教團體的方向去進行。

廣告/美好腳蹤368認購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