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忠吉(台南中會善化教會會友)

2021年9月中,張信一牧師和翁小莉夫婦與筆者夫婦一同前往離加拿大溫哥華往東約一小時車程的小城市米遜(Mission),我們參訪一所有多樣大麗花怒放的芬克里夫花卉苗圃(Ferncliff Gardens)。此苗圃是於1920年由曾在北台灣1905至1917年期間擔任加拿大長老教會宣教師的約美旦(Milton Jack,1877~1964年)牧師所設立,現由他的孫子(David Jack)經營。

(相片提供/郭忠吉)

家庭與經歷


約美旦76歲時的相片。(相片來源:David and Sheila Jack)

約美旦出生於加拿大魁北克省的沙托蓋(Chateauguay),祖父從蘇格蘭移民至此地。父親(Robert Jack)為魁北克省先進的果農,母親(Annie Linda)為詩人、作家暨園藝家。父母共有11位子女,子女的小學教育大都由母親在家教學。約美旦1905年於麥基爾大學長老宗學院(Presbyterian College of McGill University)第一名畢業。畢業後曾前往美國芝加哥大學進修。芝加哥大學期間,他認識了1913至1924年期間也曾在台灣擔任宣教師,任教於淡江中學的羅虔益(Kenneth W. Dowie)。

約美旦連同宋雅各牧師/醫師夫婦 (James and Harriet Ferguson)、姑娘金仁理(Jane Kinney)和姑娘高哈拿(Hannah Connell)等,五位年輕人於1905年11月3日到達台灣擔任跨文化的宣教師。經過一段語言學習和了解本地風俗習慣後,他們按個別熱忱從事醫療、婦女教育以及神學教育的工作,並且創立淡水女學校。不久,這些年輕宣教師連同原已在台灣宣教的吳威廉牧師夫婦(William and Margaret Gauld)成立加拿大教士會(Canadian Mission Council,註),成為加拿大長老教會在北台灣的宣教合作團隊的開端。1907年,劉忠堅牧師夫婦(Duncan and Constance MacLeod),1910年姑娘黎媽美(Mabel Clazie)以及1911年姑娘安義理(Lily Adair)和姑娘烈以利(Isabel Elliot)陸續來到台灣加入此宣教團隊。黎媽美和安義理從事女學校和婦女教育工作,而烈以利身為護理師也就從事護理教育。

▲加拿大長老教會北台灣1900年代初期的宣教團隊。
前排左起:黎媽美姑娘、金仁理姑娘、安義理姑娘。中排左起:劉忠堅牧師夫婦、吳威廉牧師夫婦、烈以利姑娘。後排左起:高哈拿姑娘、偕叡廉牧師、約美旦牧師夫婦、宋雅各牧師/醫師夫婦。(相片來源/真理大學)

約美旦1906年前往香港,與為他施洗的牧師之女凱瑟琳‧溫妮弗雷德‧班奈特(Catherine Winifred Bennett,1882~1980年)結婚。他們第一個孩子(Lilian)在台灣出生後第三天就過世,長眠於毗鄰馬偕墓園的外僑墓園。後來,他們陸續在台灣生了二男二女(Lawrence, Wilfred, Elsie, Marjorie)。
約美旦夫人凱瑟琳15歲時進入麥基爾大學,19歲時以班上第一名畢業。婚前她曾在安大略省女子學院教書;婚後,除照顧孩子外,也曾在淡水女學校和朝鮮基督教學院(今延世大學)教書。回到加拿大繼續擔任教職,補貼家庭收入。除外,她熱衷於社區服務、擔任領導角色,並曾任當地的聯合教會女宣道會會長和主日學校長達20多年。

提升教育品質


約美旦於1907年從吳威廉牧師接掌牛津學堂校政,並準備改制為台北神學校。因此牛津學堂入學資格改為必須是專為台灣漢人所設的公學校(即等於小學)畢業,同時建立學年制度,結合理論與宣教的教學方式,學生修完四至五學年學程方可畢業,第一年入學修完學程而畢業者共有三人。牛津學堂教學除了通識科目、聖經課程、基礎神學,約美旦也引進理性批判式的分析方式和歷史背景,讓學生進一步了解和解釋聖經的信息。

對於教學,約美旦曾寫道:「外國宣教師如果完全不懂日語,也就無法在文獻選擇上給學生提供較好的建議,是處於極大的劣勢。目前年輕一代的用語急速變化,儘管可能會保留某些漢文形式,實質上變得更加日語化。因此,對於一群曾在日語小學或中學接受過教育的台灣學生來說,在教授任何抽象科目如神學時,除了漢文之外,還應該具備日語知識,才能講解清晰明瞭,提高教學效率。」

另外,約美旦有意培養台灣本地的神學教育人員做為他未來的後繼者,特別選擇幾位學生加強他們的英文能力,期待他們畢業後能前往國外接受進一步的神學教育。可惜,儘管約美旦致力於提升神學教育的素質,由於當時台灣教育體制的限制,牛津學堂或台北神學校前期的畢業生,即使有意到日本內地的教會大學神學部深造,也還得先修完普通中學部和高等學部,方能入學神學部。

投入花草的懷抱


除了教學外,約美旦曾於1910年2月北部中會第10屆年會中被選為議長。他也關心東部原住民的宣教,1911年他曾協同於蘭陽平原噶瑪蘭族中擔任宣教師的郭希信牧師從基隆乘坐通信船前往後山,了解阿美族宣教區的進度。有關此事工,約美旦曾寫道:「每年台灣教會(指平地教會)都會為奇萊平原的阿美族宣教奉獻。」

約美旦後來在台灣不幸得了瘧疾,服用奎寧治療後,卻造成耳聾。1917年因健康關係,他申請轉派前往較為涼爽的韓國首爾,於剛成立兩年的朝鮮基督教學院從事神學教育。但是,在首爾,約美旦的聽覺並未有所改善,因此醫師建議他從事戶外工作。

1920年約美旦回加拿大並辭去牧職,從事他父母所啟發的興趣──園藝,在面對弗雷澤(Fraser)河谷的米遜高地設立花卉苗圃,從事劍蘭、牡丹花、大麗花、鳶尾花、金針花等品種改良和種苗產銷,銷路遍及北美各地、英國、澳洲和紐西蘭。由於他在這方面的成就,有一個深紅色牡丹花品種被同行以他的名字命名為「Milton Jack」。

約美旦的兄長約翰‧傑克(John Jack)為美國哈佛大學樹木學家,後擔任該校樹木園主任。他於1906年結束一年在日本、韓國與中國北京的植物標本蒐集後,順道來台灣探訪約美旦並蒐集植物標本、攝影高山林相,以及參訪田代安定(Tashiro Yasusada)所創設、位在恆春的熱帶植物殖育場(今林業試驗所恆春研究中心)。台灣的腰果楠(Dehaasia incrassata)及月橘(Murraya paniculata)的學名,原來是由約翰‧傑克命名。

×   ×   ×   ×

任何宣教歷史,宣教開創者篳路藍縷的貢獻與典範都無與倫比,但是,唯有許許多多長期或短期承接任務的後輩宣教師,如約美旦,以及本地傳道人員和平信徒的共同努力,福音的火炬才能傳承不息,為人帶來生命轉化的祝福。

張信一(右起)、David Jack、翁小莉和林晚生於約美旦建造的住屋前合影。(相片提供/郭忠吉)

註:
1925年加拿大的衛理公會、公理會和三分之二的長老教會合併成立加拿大聯合教會(United Church of Canada)。原加拿大教士會的成員除了約美旦於1917年離開台灣,宋雅各於1921年因健康關係離開台灣,擔任多倫多東區綜合醫院外科主任;吳威廉1923年過世;偕威廉(George William Mackay)是唯一留在加拿大長老教會的宣教師;劉忠堅、安義理、高哈拿和烈以利由加拿大聯合教會轉派南台灣,配合英國長老教會的宣教事工;黎媽美和金仁理轉派日本,黎媽美在東京都貧民區建立社會事工據點,金仁理則接任位在東京的東洋英和女學校(今東洋英和女學院大學)校長。

 

封面圖片提供|Pixabay

廣告/手到心至抄寫本-箴言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