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者回應】不要小看兒童的潛力

(相片提供/Pixabay)

◎ 亞克羅斯(長老教會青年)

台灣本土文化近年來雖逐漸獲得重視,但網路上仍有不少人覺得「學習本土語言」「認識本土文化」是浪費時間,直指學習英外文增加所謂的競爭力更為實際。《台灣教會公報》3651期的報導〈說母語 舊城左營親子共學〉中,也提及一項迷思:「學齡前兒童學習多種語言是否會混淆?」其實這樣的擔憂恐怕是一種拒絕參與的託辭。

根據語言學家艾弗拉姆‧諾姆‧喬姆斯基(Avram Noam Chomsky)提出的語言習得假說,他認為嬰幼兒的腦中有個如「黑盒子」的存在,能夠自動記錄與歸類聽到的語言。這個神奇的「黑盒子」累積足夠的語彙資料後,便能慢慢地組合出句子。學者們也觀察到,嬰幼兒若成長於多語言的環境,也能神奇地自動分類語言,唯獨嬰幼兒第一次開口的時間可能會比單一語言環境來得晚。

我想不少人可能有類似的體驗:自己的小孩在年幼時能夠自然且流利地說著華語外的其他語言,如台語、客語或族語等母語;直到孩子上學後,投入華語環境、缺少原本語言的刺激,漸漸地就把當初所學的母語忘記。類似的狀況也可能出現在移民到國外的家庭中。

因此筆者認為,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推動「沉浸式族語教學幼兒園計畫」對於族語的存續是有幫助的,孩童的語言發展潛力比我們想像的還要廣,更何況,也鮮少聽到有人擔心孩童從小學英語會混淆。如果真的會擔心語言混淆問題,恐怕只讓孩子學習單一語言才是這些人心目中的上上策。再說,相異的語言和文化,應是共存共榮,而非你死我活。

 

廣告/美好腳蹤368認購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