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婉婷專題報導】各地方的博物館、文物館或歷史館等場館,常常是認識該地群、該族群歷史與文化很好的入門;用心的場館維護與展覽規劃,不只是對觀光客與社會大眾的文化教育,甚至也可以提升在地住民對家鄉、自身的認同與傳承。本期報導採訪霧台鄉魯凱族文物館的文物研究與維修專員Peresang Sukinarhimi(貝若桑・甦給那笛米),從她的經驗出發,聊聊文物館的價值、文化教育的影響,並介紹於魯凱族文物館展出至今年4月23日的「魯凱的珍寶Lawbubulu——台博館霧台鄉百年文物回娘家特展」。


 

▲ Peresang Sukinarhimi|貝若桑・甦給那笛米
大學攻讀藝術專業、碩士攻讀人類學專業,進行中的博士學位則專注在非制式教育領域。曾從事雙語學校兒童戲劇教育及經營英語教室;在2017年正式加入霧台鄉魯凱族文物館,前2年主要負責策展,後來擔任文物研究與維護專員。(攝影/林婉婷)

過去人們對文物的印象就是用玻璃展示箱保護,並控制環境濕度、溫度等;不過隨著創意和推廣目的不同,現在也有更多元的展覽形式。文物典藏的安全性與公共性如何平衡?

Peresang Sukinarhimi 首先我們要知道,文物不論是被陳列在博物館裡,或是被還原至該文物的使用環境中,最重要的是展覽要清楚呈現出其文化脈絡,才會對觀者有文化意義,或是對這個民族有文化意義。

至於文物包存在於哪個空間最適當?要看這項文物預期要保存多久。如果希望保存更久,就要放在人為控制的環境裡;但如果擁有者希望該文物能夠展現在它原本的使用環境,那就要有心理預備,文物可能會因為處於開放環境而損壞。這主要還是看擁有者對這項文物的想法。

事實上,在國外有不少「生態博物館」(環境博物館),即場館還原了歷史環境與關係,例如美國有生態博物館重建17世紀、歐洲白人初到美洲的場景,除了場館佈置與文物展示,館內人員也會穿著當時衣服,以當時口音談論當時話題。

台灣沒有這類型的生態博物館,但我們可以來想像,這種「活著的傳統」仍然存在,其實魯凱族的婚禮就是這樣,那些博物館裡會看見的器物和儀式,也正存在於我們現在的生活當中,不過這與生態博物館的差異是:博物館是為了被觀看而設立,但人類生活不是為了被觀看而建立。


 文物館的存在以及相關的展覽,是否帶來文化教育並啟發您自己或他人看待魯凱族的新眼光?

Peresang Sukinarhimi 是有的,不過我們可以先討論前提,就是「文化的詮釋權在誰身上」。我是魯凱族人,但我早期對魯凱族的認識反而來自主流社會的資訊;直到開始研讀人類學並從事文物館工作,也開始接觸魯凱族長輩們,更直接看見、聽見魯凱族文化,才對自己的族群有更深入的認識。當然,主流建構的印象與後來建立的印象,這兩者其實會有衝突。

正常來說,人類應該從自己的家族認識自己的文化,然而因為政治、教育等制度,導致台灣原住民族對自己族群的認識與認同多事透過主流社會。

主流社會的價值觀影響著全部的人,包含文物館的工作人員和來觀看展覽的民眾們;若文物館的工作人員本身也經歷像我這樣的啟發與重整,那麼就有可能透過策展與導覽為觀展民眾提供新的文化視野;然若工作人員本身仍然受到主流價值影響,那麼就較難讓觀展民眾聽見不同的文化聲音。

相片提供/霧台鄉魯凱族文物

我自己國中時候有遇到文化衝突。我國中以前都是在部落成長,到平地唸書後,開始聽許多對我們原住民族的批評,例如原住民很髒、愛喝酒等,我感到很震撼,因為那些歧視和我的部落成長經驗都不相同。

曾經有位不良少年說我是「傀儡、愛喝酒」;我當時很不服氣、想要辯駁,但又忽然意識到我其實也不知道原住民是怎麼飲酒的。那個時候我發現自己有很多缺乏,那種文化的匱乏感是我青少年時期的憂鬱來源;我想著:我必須去滿足與尋找自己的文化。

不過雖然最開始的想法是想要去回答別人對我們族群的偏見,但後來我也意識到核心問題不是別人對我的不理解,而是「我對自己的不理解」。我在高中時期更暸解這件事,所以我預備的是「我自己哪裡不清楚」,而別人質問且我無法回答則是「這個議題我不清楚」的指標。文化要跟有緣人聊,就是那些在意的人,不在意的人要繼續說出什麼歧視,那是對方的問題。

相片提供/霧台鄉魯凱族文物

我們前面講到「飲酒文化」,就可以來介紹:魯凱族有許多不同的杯子,魯凱族文物館也有收藏,我們可以從這些文物來探究飲酒對原住民族社會的重要性。

連杯(karuthaili)可以用來讓兩位相同的人共飲,相同指兩位在同領域的翹楚、或是相同階級的貴族等,例如兩位狩獵成績斐然的獵者,就可以用連杯共飲。另外在收穫祭時,耆老們會邀請年輕的男性來飲酒,那是杯「不遁逃的酒」(ciliki),喝下就是向眾人承諾「不論遭遇什麼困境,我都不會逃跑」,但通常年輕人不太敢輕易去喝這杯酒,因為他們還年輕,人生路還很長,誰能保證自己未來不會有軟弱?這就是長輩們藉由這杯酒在教育年輕人不要說大話。

除了飲酒,「製酒」也可以探究其中的文化性;小米是我們的重要穀物,不是主要糧食,也就是並非每天食用的,而是有重要活動才會出現。小米很少,要拿來釀酒,因此酒就更稀少,也非常珍貴;對我們來說,酒是珍貴而美味的,飲酒倫理是優先給部落長者、再來是貴族、再接著是婦女,總之不會輪到年輕人,否則會被認為很貪心、貪吃。在這種飲酒倫理的教育下,過去時代並不會有酗酒問題發生。

對於文化,我會提醒年輕一代要保持空白的心,去接收不同的說法,但也會提醒他們不要輕易接納權威;我們不是直接從其他學者專家那裡、而是要先從自己的父母和祖父母那裡認識文化,我們不能跳過這個歷程,文化傳承先從「內部」開始。


有些人很喜歡其他族群的文化,也會參與相關的文化活動;但怎麼去區分這種「喜愛」是欣賞還是消費?

Peresang Sukinarhimi  我有個例子。我有位朋友,他說他很喜愛、也很關心原住民,會積極參與我們文物館的課程、活動與展覽,也會介紹其他朋友來;有天他帶朋友來,向他們介紹我,說「這是我的魯凱族好朋友,她很會唱歌。」然後他對我說「要不,妳唱一首給大家聽吧!」但我想不論是當下那個場合或是這個要求本身都很不合適。

我認為「尊重」是個重要指標,「喜愛」沒有「尊重」就會變成「消費」。其實我也曾經很直白向對方說明,然而對方還是沒有理解我的意思;只能說對方沒有辦法同理。他也常說「原住民都被壓迫」,但其實我們不需要他以「拯救者」的心態跟我們來往。

相片提供/文化部

以這次「魯凱的珍寶Lawbubulu——台博館霧台鄉百年文物回娘家特展」來說,過去魯凱族文物館並沒有特別受到重視,因此環境維護欠佳;我負責文物調查和策展,實在不希望這些文物「回娘家」卻發生保存不善而發霉等意外,因此再和台灣博物館溝通時也說明並請教改善可能;但因為當時環境確實不適當,因此特展合作中斷。不過後來有設立館長處理相關行政,且我先前的文物歷史田調也沒有停止,因此經台博館指導,展覽復甦。

雖然是國家級大館和地方型小館的合辦展覽,但那不是上下關係、而是共同合作。台博館有專業保存技術與知識,但他們也很清楚這些文物雖然標注名稱、材質和收藏管道,但沒有文化脈絡,也沒有魯凱族語稱呼;這些調查與研究就是地方文物館能做到。

例如我以前曾研究過「祖靈」這個詞和觀念在各族群中被使用的情形,也和幾位部落年輕人聊過,後來我們有找部落長輩來說明,釐清魯凱族沒有「祖靈柱」,而是「主立柱」(Tadri)。我們在這次策展時向台博館說明,他們也尊重我們的研究。(註:主立柱相關故事呈現在展覽「通天達地的揹負者」單元裡,如下圖)

相片提供/文化部

過程中,我能感覺到台博館認真的態度,是真正喜歡且珍惜的這些文物,也暸解這些魯凱族文物的價值,及對魯凱族人和台灣多元社會的影響。這種喜愛就不是消費。


商業行為是否會改變傳統文化?這是好或不好?

Peresang Sukinarhimi 人類學會說這是「販賣文化」,但持平而論,觀光也是讓文化被瞭解的場合。以阿美族來說,他們有很清楚儀式的什麼時候可以歡迎外人、什麼時候是僅內部人員,因此文化的莊嚴和價值沒有因為商業行為而被降低,這是值得我們學習的。

原住民族傳統的歌曲、舞蹈、儀式是有神聖性的,所以沒有辦法被販賣,這是靈性的事,相信基督徒能夠理解這種意義。歌舞與儀式具有目的與意義,因此在觀光是否適合呈現是要拿捏的。

其實觀光不一定只是「販賣」,因為觀光是「理解」和「欣賞」,所以「高質感的觀光」是可以期待的,而博物館參訪就是很好的方式。可以這麼說,我們不要為了觀光而去辦婚禮,而是錄影、記錄真實的婚禮場景,讓這些資料可以被欣賞。

透過文物或儀式讓人理解族群文化是很好,但我們也要留意放在什麼氛圍才能讓其的義被彰顯。我們要問問自己該怎麼去做,要去思考、練習,認識自己的文化意義,也暸解文化的重量如何展現給別人看見。就像這次「魯凱的珍寶Lawbubulu」特展,看到這些過去使用的器物如此受到重視,部落的老人家們也是很感動的;我們要的不只是戲劇張力,而是恰到好處的呈現與觸動。

相片提供/霧台鄉魯凱族文物

【來場文化之旅!博物館參訪行程規劃小建議】

1.首先確認博物館地址當期展覽,可透過場館官網或社群媒體平台資訊資料,挑選自己較感興趣的展覽。

2.建議預約館內導覽

3.看完展覽、離開館舍前,為這段參訪行程漂亮收尾:最簡單可以領取館舍提供的簡章,或在打卡區合影留念;也可以在展場設置的留言區寫下、畫出感想。進一步則可以在館舍的社群媒體平台留言心得,對自己、對館舍都是很棒的回饋。

4.觀展後如對相關議題感興趣,可以在網路搜尋其他地方是否有類似文化場館與相關資訊,另外也可以去地方圖書館搜尋紙本資料。如果有新的發現,就可以著手規劃下一場行程。


【來場文化之旅!魯凱的珍寶Lawbubulu特展】

於屏東縣霧台鄉魯凱族文物館展至今年4月23日,策展歷經4年時間,共展出110件魯凱族古文物,包括台博館藏品64件、魯凱族文物館藏品32件及部落借展品14件;展場除了播放採訪部落長輩與長者的紀錄影片,也有魯凱語版說明,強化魯凱族主體性。

  • 館址:屏東縣霧台鄉(村)中山巷59號。
  • 開館時間:每禮拜二至禮拜日(禮拜一休館),上午8:30至下午4:30。
  • 預約觀展請洽:08-7902297。
相片提供/霧台鄉魯凱族文物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