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老教會總會教育委員會邀請謝瑪莉及許隼夫專講 由表面至深層挖掘事物面貌
【陳怡萱台南報導】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教育委員會10月14日在台南神學院舉辦「意象教育(Imaginal Education)研習會」,邀請美國教育家謝瑪莉(Marie Sharp)及牧會協談博士許隼夫牧師來談基督教教育、如何栽培兒童、如何設計基督教教育課程等;透過理論講解、小組實做及發表,近50位同工、主日學老師,學習到由表面至深層的意象教育方法,可用於改善教會中兒童與成人教育以及人際關係。
其原理包括「每一個人依靠意象而活」「意象管理行為」「信息改變行為」「意象可以改變」「改變意象就改變行為」等。意象也可解釋成「形象」,主講者讓聽眾去思考「教會中兒童對生命的意象是什麼」,進一步到「教會中的成人、兒童、青年需要聽什麼信息」。
方法上,經過客觀、反映、解釋、決志等4個步驟,利用簡單提問例如「你看見什麼」「讀經時有什麼關鍵字吸引你注意」「故事裡的人物是誰」「這讓你想起什麼」等,由淺到深去挖掘事物的面貌。謝瑪莉表示,意象教育是一個創造性的、很實際的、又有效果的教育法,能幫助教學內容找到重點並且吸引學習者。
研習會後半讓與會者分組討論實際可行的主日學教學計畫;運用前面聆聽到的理論方法,選定一聖經人物去設計,討論後由小組代表上台發表,演練如何向主日學生介紹這位主角。有人搭配實物道具或小獎品以提高學生學習興趣,也有人引用當代真實人物的故事來增強小朋友對聖經人物的認識、或是解說後安排具體的行動計畫。各組皆竭力構思,發表過程氣氛熱烈,謝瑪莉與許隼夫則給予適當評語及建議。
近日許隼夫把他累積30多年的牧會實務經驗集結成冊出版《來與上帝約會──敬拜的喜樂與更新》,漫談禮拜的意義、程序安排、用語、本土化禮拜,乃至於禮拜的音樂、講道、攝影設備的使用等,並收錄以台語書寫的主日禮拜宣召、認罪文與保證的話、公禱文等。許隼夫表示,他看重實務經驗與實做,這本書不僅適合牧者,也適合長執及一般信徒,「用直白、易讀的方式,告訴基督徒如何做禮拜。」他強調,信仰必須落實到日常生活當中,而禮拜也應連結現代人的生活需要。(攝影╱陳怡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