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CC發布氣候變遷報告 學者提解析調適要點

(相片提供/台灣科技媒體中心線上記者會截圖)

【邱國榮台北報導】聯合國氣候變遷專門委員會(IPCC)在台灣時間2月28日晚間7點發布《氣候變遷2022:衝擊、調適與脆弱度》報告,警告氣候變遷的衝擊。台灣科技媒體中心在報告發布後1小時,針對報告內容舉辦線上記者會,邀請台灣大學生物環境系統工程學系教授童慶斌、中央大學水文與海洋科學研究所教授李明旭、銘傳大學都市規劃與防災學系副教授石婉瑜解析;學者們提醒,唯有建立更好的跨部門夥伴關係,才能應對複合風險,避免不當調適。

這份報告關注氣候變遷造成的衝擊、風險與人類的調適發展。相較於前面5次評估報告,這次更強調只要升溫超過攝氏1.5度,對生態或是人類系統的風險將大幅升高;而且升溫越多,人類將越無法調適。也就是說過去提到升溫攝氏2度是最終極限,現在科學已經證明那將會是難以挽回是災難。

「危害地圖是基礎。」童慶斌回應報告提到的風險,指出台灣應該要找出具有一致性與標準性的國家評估方法、建立可靠的科學證據,並且根據該報告的氣候情境,來評估台灣未來氣候變遷下的危害地圖,才能依此做出好的調適。

李明旭說明,這次報告強調全球暖化超過攝氏1.5度將產生的額外嚴酷風險,也點出報告不斷提到「包容式的治理過程」,強調資訊公開、決策透明,同時需建立夥伴關係、減少調適的軟性限制,透過政策工具與組織制度,建立促進調適發展的重要基礎。這次的報告亦強調未來10年,人類的行動將會決定未來所要面對多少風險,並且與2030年永續發展的目標緊密扣連。

石婉瑜指出,傳統的系統經常造成「不永續」與「氣候變遷」,因此這份報告強調人類與生態系統的永續、公正轉型,以及各種系統的創新轉變。石婉瑜強調,都市化是全球的趨勢,全球大部分的人口居住在都市中,越來越多的城市暴露在高氣候風險之下,因此城市的氣候科學與調適已經是IPCC的關注焦點;此外,以生態系統為基礎的「自然解方」首次被納入IPCC報告的城市調適策略,未來台灣規劃調適策略與氣候韌性路徑時,應列為核心考量。

廣告/美好腳蹤368認購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