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婉婷屏東報導】睽違7年,Payuan(排灣)中會青年事工部於今年2月27、28日再次舉辦「社青讀經營」,以「咔嚓!馬可鏡頭下的耶穌」為主題,約有25位社青、青年與會;本次營會邀請5位年輕傳道師擔任組長,分組帶領學員們閱讀馬可福音1至9章,也分享感動、疑惑或反省。
Payuan中會青年幹事Cemedas Djaljapayan(唐瑀穠)傳道師受訪時表示,自己有參加2015年場次的社青讀經營,對於團體讀經的印象很好,又考量到青年事工部較多動態活動,希望能透過靜態營會,讓社青們有機會能安靜、認真讀聖經;另一方面也是呼應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大專事工委員會的「大專聖經神學研究班」等讀經活動。
原先活動定在去年12月,但因為年中疫情影響導致活動累積在年末,因此改期至今年、成為排青2022年的首場活動。主題與教材則參考2020年總會婦女查經營讀本《耶穌是誰?鏡頭帶來多大的差異》,並安排年輕傳道人擔任輔導,希望學員們能夠有系統地從聖經中領受,且因為營會分組是按照年齡,學員們可以在小組討論時交流相近的感受與問題。
談到當代社青在個人與團契讀經遇到的挑戰,青年事工部部長Cudjuy Qaluan(白峻杰)指出,除了時間管理,另一個困難是「不知從何開始」,缺乏管道與方式;尤其Payuan中會地方教會牧者年紀偏長,有時難以顧及青年讀經,因此普遍是由青年輔導或團契會長負責,但他們可能本身也缺乏裝備,哪怕網路很多資料,然不確定其詮釋的正確性、是否適合自己。他強調,不只是社青、青年,其實青年部同工同樣需要上帝話語的裝備,這次營會也像是另類的青年輔導培訓。
營會首日請青年事工部顧問Ljegeai Vatjesan(孫子光)牧師主禮開會禮拜,接著是經文導讀,導讀者為Vavauni Ljaljegean(法法吾妮・拉樂歌安)和Tjanubak Ljaljegean(蔣記剛)傳道師,同時也是閉會禮拜主禮者;他們從馬可的身分切入,根據腓利門書1章23至24節、彼得前書5章13節經文可以推測馬可是初代信徒的跟隨者,即第二代門徒,因此馬可福音也呈現出口述者與記錄者如何傳達與互相理解,這獨特的視角可以讓排青們思考身為第二代、第三代基督徒的自己如何經歷上帝,及對代代傳承的信仰產生新眼光。
營會次日眾人分組讀經,由Ngerenger Ljaliguan(施鈞皓)、Eleng Karangiyan(賴佳華)、Aruai Patadalj(賴佳安)、Muni Djemaljalat(陳玉惠)、Kuljeje Tjuveljelem(杜英傑)等5位傳道師擔任組長。當Aruai Patadalj和與會者們探討馬可福音2章17節「我來不是要召義人,而是要召罪人」時,有社青談到不同的生活習慣讓部落青年被分群,教會青年團契也持續思考如何去關懷與對話;另有青年因受洗問題與家人有摩擦,但這段經文讓自己感到被安慰、不再自我譴責。
關於門徒如何回應耶穌呼召,Kuljeje Tjuveljelem解說「職業」(Vocation)本意是呼召(Vocare),就是「在工作中榮耀上帝」,並引述前晚Ljegeai Vatjesan開會禮拜證道所言:不是每個人都成為牧師,這個世代的福音才會復興,而是每個人都要在自己的位置成為見證。Kuljeje Tjuveljelem也舉例,就像阿摩司書記載北國以色列的信仰與生活敗壞,同理,如果有這麼多傳道人、但沒有提升信仰環境,這樣還是好事嗎?
Ngerenger Ljaliguan帶領青年們思考馬可福音第1章為何為要描寫施洗約翰,並點出約翰的角色是先知,是在耶穌以前的教導者,但有別於舊約先知,不是獻祭贖罪,而是用水洗禮。然而約翰又是從哪裡領受這個改革?他認為這點值得思考,不過聖經裡沒有記載,或許要查找更多資料。可以延伸討論得是洗禮等教會禮儀可否被挑戰?倘若意義不變,是否可以有新的形式產生?
他又拋出一個討論:倘若耶穌是聖潔的,為何需要洗禮?有學員認為也許就像主禱文,是耶穌留示範給世人,也是代表耶穌接受道成肉身的使命,他的服事與生命將成為眾人榜樣。Ngerenger Ljaliguan認同並補充,承接上述,施洗約翰打破傳統限制,而耶穌受洗則代表上帝兒子認許這個洗禮是上帝喜悅的,說明贖罪不是僵化禮儀,而是行動與生命轉變。
Ngerenger Ljaliguan邀請與會者們要進一步思考「洗禮真的能得救,不洗禮就不會得救?」這個問題,提醒要謹慎看待,不要被儀式侷限,「傳福音的目的不是只為了讓人洗禮,而是人的生命有沒有被上帝改變。」他另說明洗禮的意義和重要性,因為曾經有學生問:既然因信稱義,為何要洗禮?Ngerenger Ljaliguan以婚姻為例,婚姻是人與伴侶的誓約,而洗禮是人與上帝立約,旨在提醒人們謹守生活。
Muni Djemaljalat帶領青年們探討馬可福音5章裡,耶穌行醫治趕鬼的神蹟時,有時要人去訴說、有時又吩咐不要宣揚,究竟有什麼差異呢?在18到20節經文裡,背景是格拉森人地區,耶穌希望受到幫助的外地人回去見證,讓親族看見他的改變,讓外地人也能聽到福音;而43節經文,背景是會堂主管家宅,耶穌請受到幫助的人不要宣揚,是避免偤太人對彌賽亞的狂熱失控,進而引來羅馬政府鎮壓。Muni Djemaljalat認為這些區別展現出耶穌的前瞻性,也提醒現代人不要把服事視為成就而驕傲。
Eleng Karangiyan與青年們分享容易引起誤解的馬可福音7章24至30節經文,耶穌以「狗」為比喻,目的是考驗外邦婦女的信心,而婦女的信心也使她的孩子得救;這段經文顯示上帝恩典是沒有差別的。Eleng Karangiyan進一步反思教會團體有時過於封閉,反而使需要福音的弱勢者、例如酒精成癮者等難以進入;或是遭受平地人歧視原住民族卻也去歧視外籍移工;這都是需要省思的現象。
閉會禮拜中,Tjanubak Ljaljegean與會眾們談馬可福音裡記載的「神蹟」。他首先指出,「神蹟」在希臘文裡有4種表達,馬可福音則多次使用「大能」(Dunamis)這個詞;而耶穌的神蹟不是為了自己的名聲,而是彰顯他背後上帝的大能,目的是為了關注人的需要與困境,寓意上帝國臨到不是帝國恐嚇,是憐憫與恩典。
對門徒而言,耶穌透過神蹟讓他們漸漸暸解耶穌「彌賽亞」的身份,並在觀看的同時經驗神蹟、參與大能;而「讀經」事實上也是參與上帝大能,「我們不是信養的旁觀者。」他鼓勵青年們信仰不只是停留在相信,而是能夠「參與」,不論學識、經歷或能力如何,只要願意回應,就能成為信仰的參與者、同在信仰群體裡。信息後眾人唱詩並為「俄羅斯入侵烏克蘭戰事」「記念二二八事件」「青年基督徒」代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