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宜瑩專題報導】今年3月4日帶台灣神學研究學院師生前往觀音山、走踏馬偕與他學生嚴清華(阿華 )當年走過的路。台神教會歷史教授鄭仰恩說,位在大屯山上有所謂的大屯山石屋群(宣教師避暑山莊,又稱「外人別莊」 ),那是當年各國宣教師為避暑,向當地居民永久租借的石屋(約有7間 ),如今也只剩斷垣殘壁,甚至有些已被人侵占、現在的地主拆毀、改建成宮廟。

(相片提供/鄭仰恩)

鄭仰恩表示,大屯山上的外人別莊,除有一間是馬偕後代偕叡廉所建,目前只剩一些地基,另外是英國、加拿大、蘇格蘭長老會宣教師如蘭大衛醫師、梅鑑霧牧師、戴仁壽醫師等牧家,因外國人無法在台置產,便向當地人打契約以永久租借方式,每年暑假的2、3個月舉家到此避暑,因為當年外國宣教師來台,發現台灣潮濕、瘴癘之氣嚴重,盛傳熱病導致體質不同的外國人,每4人就有1人因水土不服、染病過世,才會發展出此一避暑移居模式。

事實上,10幾年前鄭仰恩就已向陽明山國家公園管理局建議,把大屯山石屋群列為歷史遺跡,並建設一些公共空間,讓人了解過去有外國宣教師在此居住過,但後來就不了了之,不過,現在已經有很多山友知道,在行經大屯山石屋群時,也會互相述說這裡是過去教會的外國宣教師避暑勝地。

(相片提供/鄭仰恩)
(相片提供/鄭仰恩)

鄭仰恩表示,台灣千里步道協會10年前就在推動將淡蘭古道成為馬偕古道,希望把馬偕當年走過的腳蹤與台灣歷史連結起來,透過走步道來認識台灣過去的歷史,若大家有機會走淡蘭古道、金字碑古道(又稱三貂嶺古道 ),要是能投入更多人力資源,去彙整相關史料紀載,讓人在踩踏古道、遊覽山景時能夠參考,或是有專業導覽員說明,就能更認識馬偕從基隆到宜蘭這段宣教之路。

(攝影/林宜瑩)

其實,每年3月為記念馬偕博士,台神都會安排師生前往馬偕宣教現場,並請鄭仰恩帶隊、導覽,2021年3月5日就前往星中正濱教會、基隆和平島參訪,因為根據馬偕日記記載,馬偕在1872年9月27日首次到和平島,「當初稱為棕櫚島(Palm island)」;現今的和平島渡船頭的看板也寫著:「西元1872年9月27日」基督教長老教會宣教師馬偕為了傳教由此登上和平島,並設立社寮(和平島舊名)佈道所(現址於水產試驗所對面民宅),作為基隆與宜蘭宣教的基地」。

(攝影/林宜瑩)
(攝影/林宜瑩)

「此地就是了。」當馬偕 1872年3月9日下午3時搭「海龍號」抵達淡水時,看到一岸是淡水、一岸是觀音山時說出了這句名言;後來,馬偕與第一位學生嚴清華(阿華 )等人爬過觀音山,主要是為了讓學生們認識上帝所創造大自然的動植物,也是馬偕對望他宣教禾場重要區域—淡水的地方。

(攝影/林宜瑩)

 

延伸閱讀

廣告/美好腳蹤368認購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