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性之旅】仰般?當好!|ngiongˊ banˋ怎麼樣?dongˋ hoˊ很好!|(上)

新竹北埔姜阿新洋樓

( 相片提供/何玫玲)

文圖 ◎ 何玫玲

毋敢兜仔,仰知日光無好擇?
m gamˊ deuˋ er, ngiongˊ diˋ ngid gongˋ mo hoˊ togˋ?

(不冒險,怎麼知道日光沒有選擇?)

*取自YouTube「茶金」頻道

2021年台劇《茶金》創下各大平台的收視佳績,帶動故事場景「姜阿新洋樓」躍身為新竹北埔老街的重要地標。事實上,我沒有追這部劇,但直接追了故事的場景。

姜阿新洋樓這棟兩層樓的仿巴洛克式建築,訴說著台灣20世紀中期高潮迭起的歷史。透過姜阿新第三代孫女婿吳錫斌先生詳細又幽默的導覽,我彷彿走過一甲子的時光,看見她興建時的榮景,看見她易主的落寞,最後回到現今,看見她重回舊主懷抱的喜悅。

(相片取自官網)
(相片取自官網)

>>>茶虎起屋<<<

姜阿新到底是誰呢?他出身自新竹客庄北埔望族,生於日治時期的明治34年(1901年),31歲開始經營茶葉,以紅茶為主。他成立了永光茶葉,研製的「膨風茶」可說是遠近馳名。當時台灣茶葉外銷多達60多個國家,年產量近200萬噸,而永光出口的茶葉占了台三線出口量的60%,姜阿新因此博得「茶虎」的稱號。

膨風茶即烏龍茶,別名香檳烏龍、白毫烏龍,今泛稱東方美人茶。早期種茶未灑農藥,茶葉常被浮塵子(小綠葉蟬)叮咬,有茶農勉強把被叮咬的茶葉挑去販售,沒想到因濃郁的蜜果香獲洋人高價收購,一舉打開客家茶外銷市場。此說被認為是茶農吹牛,客語叫「膨風」,故而名「膨風茶」。

姜阿新洋樓建於1946年,費時三年完工,除了作為住宅,也是姜阿新招待貴賓的場所。這棟建築外觀乍看採洋式,細觀其實是洋、日、中合併,一磚一瓦之考究,儘管不懂建築的人也可窺見其用心。

根據姜阿新洋樓官網資料,姜阿新洋樓的圍牆由採自北投的唭哩岸石砌成,洋樓建築採用多種高難度且精巧的泥作工法,半圓拱、凸窗等古典建築技法與裝飾紋樣則來自歐洲傳統。洋樓內部有大量木頭結構,包括烏心石木、檜木、樟木、櫸木、香杉,多取自姜阿新自營林場。不僅建材講究,裝潢巧思更俯拾即是,精緻的雕刻常融入東方文化追求福祿壽喜的寓意。

貝殼嵌蝴蝶木桌,姜太太的嫁妝。(相片提供/何玫玲)
吳錫斌稱此窗是「三位一體」。(相片提供/何玫玲)

>>>東西之美<<<

有趣的是,姜阿新洋樓裡看不到廚房及餐廳,原來,早期他們吃飯時間就要移步到北邊比鄰的三合院「橫屋」,又稱「老伙房屋」,即今天的天水堂,是祖輩姜紹祖起造的故居。洋樓、天水堂、金廣福公館和慈天宮連成一線,彰顯姜氏家族影響力,形成北埔特殊的人文風景。

印象深刻的是,姜阿新洋樓面積約100坪,裡裡外外採光及隔間的加起來竟共有100多扇窗,且玻璃有各種不同花色,很難想像,姜阿新心思竟如此細膩。吳錫斌說,當初設計這棟樓有三個主要考量,就是風、光及水,100多扇窗戶透風、透光,正符合祖父開放、海派的個性。我事後查資料發現,玻璃的使用也有其專業,半多個世紀前,姜阿新就知道這麼多不同種類玻璃的功能,讓我讚嘆不已。

「用灰泥拉線版,師傅做時工法要一氣呵成,光是樓下天花版就半年……木工分三組,梁柱結構是大木作,沒有結合處(看起來像石頭,其實是木作),卡榫的好處是不怕地震……」吳錫斌認真地解說著。我仔細感受姜阿新洋樓的建築工藝美學,那種視覺的衝擊筆墨無法完全形容,唯有親臨現場才得以感同身受。

我好奇地詢問吳錫斌,為何姜阿新對建築有如此獨到的眼光?是他的個性特質,還是學有專攻?他回應說:「祖父時常接待遠渡重洋而來的客人。」言下之意,姜阿新因著經商,長時間與國外有文化的交流,薰陶出藝術家的品味。我想著,姜阿新興建洋樓時的1946年,可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剛結束後啊,百業待舉中要完成這棟造價不菲的洋樓,豈是易事?但他本是家財萬貫環境中成長的獨子,30歲出頭開始經營茶葉,15年後已有「茶虎」之稱,即使不是富可敵國,也是富甲一方,自有供他冒險嘗試的資源。

我端詳建築物的每一個細節、每一個小角落,美得各有千秋,放在一起卻互不抵觸,東西融合之美一覽無遺。 (待續)

日本十三弦箏。(相片提供/何玫玲)
天水堂的紅瓦屋頂。(相片提供/何玫玲)
永光茶葉。(相片提供/何玫玲)
廣告/聖經充滿我-經文填充本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