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婉婷高雄報導】1991年在洛杉磯創刊的《台文通訊》,去年邁入30週年;除了舉辦系列紀念活動,也推出《台文通訊-30冬紀念特刊》,收錄台語文運動歷史、精選文章、作家手稿和回顧心得等內容。新書發表會於今年3月13日下午在高雄文學館舉行。

《台文通訊-30冬紀念特刊》由《台文通訊》創辦人鄭良光和「台文雞絲麵」、「台文博覽會」發起人吳家銘共同發起,鄭良光與台文作家陳雷擔任共同總編輯,吳家銘與三位青年擔任共同編輯;另有多由年輕人組成的志工團隊,顯示年輕世代的語言意識覺醒。

發表會中邀請多位《台文通訊》歷屆總編輯、台語文作家、30週年特刊團隊和台語文推廣者與會、致詞。鄭良光以預錄影像發言,談到外來政權以「國語政策」打壓台語文發展,而《台文通訊》是透過體制外的群眾運動來改革華語霸權環境;他也點出30週年特刊不是討論台文用字遣詞或僅僅記錄某段歷史,而是台語文草根運動的實踐與傳承。

(攝影/林婉婷)

鄭良光介紹,特刊印刷經費來自群眾募資,而因應特刊編輯而成立的線上讀者聯誼會,如今已轉型為「世界台灣文化論壇」,每個禮拜六有跨世代、區域的台語文工作者聚會;另配合特刊出版,《台文通訊》也數位化,第1期(1991年7月1日)到第142期(2006年1月15日)文章都可在線上閱讀。最後他感謝所有台語文草根運動工作者,盼望撒下的種子會成長為大樹,保護台灣土地。

陳雷在預錄影像中特別感謝特刊編輯團隊、年輕志工群和400多位的募資響應者,並點出特刊編輯要點包含《台文通訊》發行脈絡彙整、周邊資料保存、筆者手稿和編輯稿保存、30年後感言的跨時代回顧等。他強調,《台文通訊》是海外台語文運動的百科全書,回首來時路的同時,讀者也能從中思考台語文的未來方向。

接著有《台文通訊》多倫多時期的總編輯蘇正玄、張秀滿、葉國基等致詞,分享自己參與編輯的歷程、心得,及對台語文運動的期待。而台文作家胡民祥表示,《台文通訊》不只引領出台語文作者投入創作,也引領出「台灣人出頭天」的精神與運動;特刊共同編輯紀品志認為《台文通訊》為台灣語言運動做見證,盼望台語文研究、創作和教學者都能透過特刊得到啟發;台東大學華文系教授張學謙呼籲眾人繼續打拚、建立台語文環境。

(攝影/林婉婷)

國立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系系主任蔣為文教授在致詞時感嘆,台語文運動與台灣民主化相比,改革幅度沒有那麼明顯與快速;台語文如今在學校僅每個禮拜1堂40分鐘的課程,但想想看華語的課程有多少?他認為這點還是需要體制改變,另外台灣人本身也要覺醒。蔣為文點出,語言其實也是政治宣傳工具,如果今日台灣人不是以華語為主流,相信中國網軍與資訊就沒有那麼容易影響台灣人。

(攝影/林婉婷)

台中教育大學台語系副教授丁鳳珍談自己的台文創作歷程,提及不少有趣過往,相關歷史照片都可以在刊物中找到;她也強調人生短暫,要從可以做到的事去努力,而創作與教導台文正是她可以做到的。

成大台文系助理教授陳慕真點出,《台文通訊》在台語文文學、歷史上都有重要意義。這是台灣文學前輩們走出殖民陰影並開始書寫自己的族群語言,也是繼1969年國民政府禁用白話字後又重新使用漢羅書寫的代表性刊物;另除了台語文,《台文通訊》對客語和原住民族語言等都有關心。

(攝影/林婉婷)

發表會最後邀請特刊共同編輯鄭智程、林碧堂和發起人吳家銘分享。鄭智程說明自己出生於1990年代,可說是與《台文通訊》同時期誕生、成長,但從小的教育卻讓他漸漸忘記自己的本土意識與認同,直到2017年正式接觸台語文書寫,從此開始實踐「說台語、寫台文」的生活。林碧堂身為台灣教會公報社台文版主編,談到「有信仰的基督徒能夠堅持與改變」,他現在廣泛使用台語文,強調這是台灣人意志的展現。

吳家銘向眾人介紹特刊設計與編輯巧思,並指出特刊收錄許多台語文議題和思想,有助於關心或正在學習台語文的人認識台語文運動與作品。特刊外觀為黑色書皮和燙金字體,象徵台語文在黑暗中找尋方向與出路;標題字由書法家陳世憲揮毫,緊密的排版代表關心台語文的人們這30年來彼此連結、攜手努力;書中插圖選用5種海內外植物如台灣百合、猴麵包樹等,以蓬勃生命力訴說台語文的發展和傳承。如欲支持特刊,可至「亞細亞國際傳播社網站」購買。

更多相關報導請見:【台文通訊

(攝影/林婉婷)
廣告/美好腳蹤368認購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