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報廣場】延後上學是喜是憂?

(相片提供/Pixabay)

◎高木(大學生)

今年2月中教育部宣布,預計9月起高中實施延後上學的政策,校方不得要求學生在上午8點10分前(即第一節課以前)到校。這項決策引起了正反兩方的議論,有人認為能減輕學生壓力、也有人覺得治標不治本。根據教育部的說法,這樣是避免學生被考試和課程塞滿,因此砍掉早自習和朝會升旗的時間。

筆者對這一項新制是抱持正面態度的,但並不完全認同教育部的做法。首先考試的份量,早自習通常都是老師用來考試的時段,因為上課期間老師趕著上課已經沒有餘裕,所以只能利用其他時段。在課程負擔不變的情況下,用來考試的早自習被移除,那些原本在早自習考完的考卷,勢必要移到其他時段來完成。而這些其他時段可能是午休、藝能課、甚至第八、九節。導致休息時間以及非升學科目的時間被壓縮。

另外還有一個的癥結點,就是上學時間可能沒有真的縮短,只是到校時間被延後,放學時間仍然不受規範限制。有許多學校強制學生上第八節早已不是新聞,那麼為了應付延後上學,是否可能接著強制學生留第九節?我不敢斷言,但這種事絕非不可能。關鍵就在於:為什麼學生需要面對龐大的課業壓力和無止境的考試?因為課綱就是寫著那麼多內容,升學考試就是要考那麼多東西。老師必須在有限的課堂中,上完如此繁多的課程;學生得在緊湊的時間內,學完如此大量的知識。

更別提台灣補習風氣之盛,學生放學後直衝補習班,同時面對學校和補習班的作業和考試。若是上課時間延後會造成放學時間連帶延後,那補習班可能就會開設時段更晚的課程,在時長不變的情況下配合學校放學時間。如此一來,學生從補習班離開的時間更晚,到家的時間更晚,並不能達到教育部理想中「讓學生補充睡眠」之目的。

從前面的論述看來,延後上學似乎是一無可取且有缺陷的制度革新,不過筆者仍抱持正面態度。改變並非一蹴可幾,教育是一個國家發展的重要枝幹,也牽連台灣每一個家庭。至少教育部踏出了第一步,嘗試降低學生的負擔。或許之後還可以做到第八節或放學時間管制、學生適性培育、課綱內容調整等。台灣的教育還有很多需要改進的地方,而今天終於往前邁進了一點,值得鼓勵,但也要繼續修正改進,才能讓教育環境變得更好、更健全。

廣告/手到心至抄寫本-箴言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