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代同談】信仰傳承不船沉(三)

邁向整全宣教,改革中的長青團契

Generation one line logo. Simple linear icon with a child, adult and old man and family protection idea.

◎Tâng-phoāⁿ(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牧師)

Q:為什麼我的孩子長大後都不來教會?

A:「信仰傳承不船沉」其實表達了對「有限受造物對傳承和延續」的渴望。畢竟渴望延續是生物的本能,但若要做到信仰傳承,其實是違反本能甚至不符合人體工學的。

不得不承認,主流價值觀所渴望傳承的,是「利己」的能力(人如何增加自我價值、如何高效率);然而,基督信仰的傳承,卻是強調毫無投報率的「捨己」之路!如果我們這些同在一艘船的人想要「不船沉」,就必須離開經驗的本位主義,坦承我們的焦慮,如此才有機會開闢出新的可能性!

因對「傳承」的危機意識有感,在上一集〈信仰傳承不船沉(二)〉中,我們試著與青年一起做神學,把「耶穌與癱子相遇」與「I世代青年和教會長輩」做適切性的神學對話與挑戰!面臨相同的困境,沒有人是局外人;渴望跳脫錯誤期待的溝通方式,就必須跳脫經驗框架。值得注意的是,在神學運動的過程,絕對不是上對下的宣講布達,乃是透過培力由下而上帶出滾動式修正。然而,儘管我們試著同理現代青年們的處境和困境,也想試著跳脫舊有框架、做新的嘗試,但還是會發現理想與現實之間有著莫大的鴻溝。

回顧筆者在陪伴青年時,每次到了安排聚會內容表的會議時間,往往讓彼此身心俱疲。根據經驗,設計的過程經常是朝著兩個極端來發展:不是自由──任由青少年們想安排什麼就安排什麼,就是專制──牧者、輔導說的算。但不論是自由或是專制,都會漸漸發展出一個固定的模式,一不小心就走向僵化的聚會內容。

渴望在團契中與青年一起「做」神學絕非一蹴可幾,儘管我們都明白要陪伴青年找出他們的困境,並且透過信仰反省找出適切性的對話空間。但假設每次見面都來個團契三問:「困境是什麼?」「信仰怎麼回應?」「那該怎麼做?」這樣可能只會徒增壓力,適得其反。因此若要期許團契能培養出做神學的能力,必須循序漸進從已有的模式中,產生出滾動式的修正能力。

筆者認為,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已經傳承許多禁得起神學反省的思維模型,不管是〈信仰告白〉〈國是聲明〉或「整全宣教六面向」,這些都是經過當代困境與信仰對話後產生出的神學運動。若我們能將這些信仰前輩傳承的模型與教會的特色、地區文化、信仰的張力做開放式的對話時,就有機會開始產生滾動式修正的能力──建立焚而不燬且不斷改革中的長青團契!

值得注意的是,想要推行有活力的長青團契神學運動,就必須知道:再好的思維模型都有僵化的可能!我們必須有意識地不斷校正目標,讓聚會的核心精神能與彼此的困境、信仰的價值做適切性的對話跟調整。如此,我們就有可能不用再擔心信仰傳承的問題,因為每個時期的信仰群體都將在這些神學反省與運動中,「不只風聞有祢,更是親眼見祢。」 (全文完)

 

本專欄歡迎讀者提問,並會將具有代表性的疑惑交給長老教會牧師回應。請以「三代同談」為信件標題,寄至電子郵件信箱:write@pctpress.org。
讀者可以這樣提問:請問基督徒可不可以刺青?我很想刺青,但我媽都用信仰為由壓我,該怎麼面對?

廣告/聖經充滿我-經文填充本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