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窗口無遮欄】動盪時代的牧者

(相片提供/pch.vector - freepik)

◎王昭文(歷史工作者)

今年3月9日,我參加了記念馬偕來台宣教的音樂會,由真理大學應用音樂系挑起大梁,以八角塔男聲合唱團開場,淡江中學音樂班也加入樂團,展現北台灣長老教會的音樂實力。特別感動的是,他們演唱了淡江中學前校長陳泗治牧師的清唱劇作品〈上帝的羔羊〉,這是1936年他在東京神學大學進修的畢業之作。

音樂會過後,我心中浮出這樣的想法:馬偕的宣教是一個起點,從那個起點茁壯起來的台灣基督教文化、本地信徒與牧者的生命史,其對社會的影響值得探究並傳承。比如陳泗治在1930年代已是眾所周知的鋼琴家、作曲家,後來當了純德女中、淡江中學的校長,在教育工作上發光發熱,留下許多愛護、栽培學生的佳話。

陳泗治是跨越戰爭的一代,經歷了戰後政權轉換、二二八、白色恐怖的動盪。1937年他成為傳道師到台北中會士林教會牧會,直到1947年8月離開。牧會期間,他是意氣風發的年輕傳道人,剛結婚,和教會內外志趣相投的青年交遊,談論文學、藝術、哲學,一起練習合唱。1939年士林的知識青年組織「協志會」,他也是活躍的一分子,帶領合唱團,吸引了許多教會內外的男女青年加入。協志會舉辦各種文化活動,在高壓的戰時氛圍中,展現鄉土認同,享受藝術的快樂。戰後初期,這個組織更為活躍,熱烈擁抱「祖國」、學習「國語」,也誕生了那首有名的〈台灣光復紀念歌〉。

這個新時代,充滿各種機會和可能性,但國民黨政府和台灣民間社會衝突不斷,在二二八事件過後,人心沮喪,協志會的同伴們各自散去。創辦協志會的何斌、郭琇琮兩位醫師思想左傾,何斌赴中國加入共產黨,郭琇琮1950年被國民黨政府逮捕判處死刑。陳泗治則持守傳道人的職責,在二二八事件期間、白色恐怖大逮捕之時,勇敢幫助周邊的人。

參加士林協志會合唱團的胡寶珍醫師在口述歷史中提到:「念台北帝大醫學院時,我雖然不是基督徒,但常去士林教會參加合唱並聽陳泗治牧師講道。陳牧師是北部有名的鋼琴家,他組織協志會,我受他的影響很大。我跟他學鋼琴,他很愛護我。音樂素養從此養成。……1947年二二八事件發生時,士林地區槍聲不斷,聽說軍隊只要看到年輕男子在路上走就會開槍將之打死。我躲在何斌家的閣樓,一個禮拜不敢下來。陳牧師不畏驚險,每天幫我送飯。」

1950年胡寶珍在台大醫院任職時,受到郭琇琮案的牽連,和許強、胡鑫麟、蘇友鵬三位醫師同時被捕,後來判刑十年。「判決後允許會面,陳泗治牧師第一個來看我,別人怕會受到連累,不敢來。」郭琇琮、蘇友鵬、胡寶珍等人是協志會合唱團成員,陳泗治當時很可能也被情治單位約談過,一般人早就嚇壞,只想遠離避禍,但他卻勇敢去探監。

從這段短短的記事,看到陳泗治處於動盪時代的牧者風範,疼惜愛護朋友,即使自己也可能身陷險境。

廣告/美好腳蹤368認購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