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為霖小說獎】暗夜裡的點燈人──得獎作品揭曉(上)

華語組總評

2021年為英國蘇格蘭宣教師甘為霖逝世百週年,台灣教會公報社特別舉辦「甘心為恁,百年悸動」甘為霖小說獎徵文比賽,並獲得弟兄姊妹熱烈響應,華語組參賽作品共有17篇,台語組也有3篇。為不辜負作者花費心血,公報社以戰戰兢兢的態度進行嚴謹的評審,經過多次討論後始選出得獎的作品。本期刊登評審總評與得獎感言,得獎作品將擇期在「藝文走廊」(18、19版)刊登,敬請拭目以待。

 華語組總評 

要有思想和感情,技巧也很重要

◎姚嘉文、鄭仰恩、林佩蓉

既然台灣教會公報社辦的甘為霖小說獎是為了記念甘為霖,小說的內容應該和基督信仰有關係。徵文比賽方法開宗明義即說要和甘為霖牧師的事工相關,亦即可能與教會、宣教或牧養有關,因此這個小說獎的基調和普通文學獎是不一樣的。至於要與甘為霖的連結有多深?還是要與教會連結有多深?又該如何呈現?就要看作者個人的創意與功力。

一篇好的小說除了內容要精采,還要有思想和感情,技巧也很重要,不能讓人看不懂,沒有層次。華語組這五篇得獎作品各有特色,有的作品跟甘為霖的連結不深,不過有一些創意;有的具備豐富的信仰元素,談及教會常見的話題;有的從盲人視角出發;有的提到現代社會議題,呼應時代;有的內容比較樸實,沒什麼高潮起伏,但讀起來很順暢;有的技巧很好,手法很成熟。總而言之,只要和甘為霖事工有關,不管寫實或抽象,我們都列入考慮。

決定名次時,要考慮很多。譬如結構完整、情節起伏、文筆順暢、創意性、角色立體鮮明、內心描寫、故事背景年代的基督信仰呈現、謹慎使用歷史元素,越多優點的作品自然越有機會勝出。

所謂歷史小說,其實沒有一定的寫法,有人把人物描寫得很仔細,有人重視事件的發展、時代背景,其實各種寫法各有長處,都有可能創作出好的作品。

 華語組第一名 

◎李阿生

〈曉深見晨光,冬盡迎明春〉在信心中得見祂

感謝主,讓我有機會參與甘為霖小說獎的比賽,無論開始或結果,都不在個人規劃與預期之中,由衷感謝各階段評審的肯定。而我們的救主基督所成就的恩典福音,亦促使如甘為霖等宣教師遠來,激發我們今日追想、反思。

找到合適的切入點、敘事者,是前期我頗傷神的議題,幾經琢磨後,決定採用旁觀者視野有限的角度,敘述甘為霖的事蹟。適巧當時讀聖經的進度,多次提到「餘民」,加上蒐集甘為霖事蹟時,發現陳春等人受其資助,赴日求學,因此就借「賰」這個台語同音字,連結餘民的觀念,為本次撰文的發想基礎。

而主文的規劃與鋪陳,雖然是以陳春的角度,不過更像是個人生命歷程的探索。包括我曾經在朴子服務,得以對廟口狀況略有概念;曾經在以盲人朋友為主的合唱團幫忙一些雜務,因此對盲人朋友的生活模式有些了解;曾經探索過點字、詩歌的歷史,因而藉此銜接甘為霖的事工。在蒐集資料過程中,我更發現甘為霖對洗禮的堅持,與巴克禮對「問道理」的嚴謹,如出一轍,顯示早期宣教師固然期望萬人得救,也沒有忽略明白真道的必要,兩者密不可分。至終我們都如陳春般,並未親眼看見我們的救主,卻在信心中得見祂。

如今回顧本文,發現字裡行間還有諸多不成熟之處,只能盼這些瑕疵不掩蓋主恩真光。

延伸閱讀【創作天地】曉深見晨光,冬盡迎明春(上)

 華語組第二名 

◎陳台慎

〈甘味玲〉烏暗人生品嘗甘味

我自己很喜歡歷史,也會瀏覽網路小說抒壓,因此看到台灣教會公報社的徵稿就躍躍欲試。我的母親正因嚴重青光眼導致失明,讓我想揣摩視障者的心境,寫出一篇小說。

多年前我曾寫過關於路易‧布萊葉(Louis Braille)的小劇本,對上帝使用他發明點字印象深刻。我認識一位屏東中會恆春教會的視障弟兄,每個禮拜總是持手杖在地上點著、點著,走向禮拜堂前排的座位。於是我構思一個恆春小子,怎麼因為美國商船事件和宣教師甘為霖相識,後來不幸意外失明。因著許多無形的牽引,他在訓瞽堂翻轉生命。雖題目為「甘味玲」,但不只是甘為霖做出貢獻,我們人生在「烏暗」(客語)中仍可品嘗甘味,正因為有許多跟隨基督的「甘為霖」甘心做出貢獻。

▲陳台慎的貓就叫「烏暗」。

我自己在客家庄開拓教會十幾年,遇到不少像文中角色「尤路安」的人。從完全不識福音到偶爾來教會坐坐,然後在某個關鍵點決定受洗為基督徒,這時間可能長達十年。當中許多人關懷、陪伴、奉獻,上帝恩典的手默默地牽引,直到他們靈魂得救。在緩慢又挫折的過程中,若非用信心仰望上帝的應許,真的會想放棄。

閱讀及比對史料,是我自己的「斜槓」樂趣,但融入小說則是新鮮的嘗試。謝謝教會有位好姊妹,幫我校對格式。我早就告訴上帝,如果得到獎金,要為一位弟兄的開刀費奉獻。感謝主!

P.S.「尤路安」除了取自當地真實的尤姓家族,也取自感冒糖漿「友露安」的諧音,意思是生病(失明)很苦,但因甜蜜糖漿(上帝的話)而痊癒(得平安)。

延伸閱讀【創作天地】尤路安的生命之光——甘味玲(上)

 華語組第三名 

◎陳致均

〈微光〉呈現宣教師的掙扎

感謝台灣教會公報社,讓我有機會創作人生第一則短篇小說〈微光〉。

牧會生活繁忙,照理很難抽出時間寫作,然而彷彿是故事找上了我,催逼我熬夜動筆,有所產出後才能安然入眠。創作過程也好似一種自我抒發的過程,將牧會生活的苦悶及對人們的觀察,藉由作品表現出來。因為如此,後來回頭閱讀時,竟發現似乎是過於強調意識而跳躍性陳述,欠缺歷史小說應有之完整故事線,導致作品整體而言顯得較為零散、瑣碎。

〈微光〉的創作動機,一方面我想藉由作品呈現宣教師來台的心境,其內心掙扎,並不如牧者在講台上所推崇之完美,但也因為如此,顯得其對於使命的堅持更加動人。此外,我也嘗試藉由台灣人的視角,呈現外來宣教師對本土帶來的刺激,以及重新詮釋宗教敵對者作惡的政治算計。

感謝母親李幸昭帶領我進入閱讀的世界,感謝父親陳賜珍教我寫作,太太蘇意湘對於創作的鼓勵,以及女兒陳恩植每日的可愛轟炸──他們是我寫作的動力。

延伸閱讀【創作天地】微光(上)

 華語組佳作 

◎劉曼肅

〈迷途〉為了向他致敬

這個故事在我心裡很久了,甘為霖文學獎驅策了我快點動筆。我寫我這些年來所觀察和體會的老年夫妻,我一邊寫,一邊在心裡整理,還沒信主的人,要怎麼老?而老,要面對哪些困境?行走在都市,和行走在鄉間,會有哪些不同感觸?有時候,我急著看見生命的改變,但是在書寫中,我進入虛構卻又真實的人心中,體會他們的難和他們的苦,作為一個書寫者,我只能努力為他們找出路。

期間我買了甘為霖的傳記,宣教師的一生非常令我感動,我彷彿看見宣教師那顆熱切的心,還在白水溪教會跳動。於是,我將故事轉了方向,因為我看見還沒有信主的人,其實早已踏在宣教師經營過、禱告過、奉獻過的土地上。

謝謝甘為霖牧師,他在白水溪受苦,故事流傳下來,至今還在影響人心。我的故事,只是為了向他致敬。

寫完故事的那一刻,我好像完成了一個階段,又像搬家前,打包好了所有行李,虛脫著,但心裡知道要繼續往下一站去了。

謝謝台灣教會公報社,戮力堅持文字的宣教使命,給創作者一片耕耘的田野。

延伸閱讀【創作天地】迷途(一)

 華語組佳作 

◎蔡文雅

〈觸摸〉不提筆心裡不安

我的作品雖是小說,故事有虛實,卻有真實的宣教心志與上帝跨越世代的揀選與恩典。

本文亦承載主角、筆者、讀者及宣教師甘為霖豐盛的屬靈遺產,實在感恩。我原本對甘為霖沒有過多的研究,也對盲人的服事沒有專業的訓練,但無意間向真實生活中的Auo提起這件事情時,她竟然把所有主題都串連起來,活生生的故事主角就這樣出現在我的面前。

我見上帝已將人帶到我的眼前,若不提筆,實在心裡不安。寫作過程中,我一邊訪問,一邊構思,有時順暢直達,有時柳暗花明。故事有真實的人物為骨架、多個宣教師的生命為血肉,也有上帝引導的痕跡、信徒與聖靈同行的安慰。

感謝Auo告訴我她的家族故事,並提供豐富的照片及情境描述,我心的一部分也因此與她同在,書寫起來心情隨之起伏。我一邊寫,她的故事仍一邊進行,希望讀者也感到身在其中。

我期待著這個未完的故事後續的分解。願我們無論處在何等境地、扮演哪種角色、經營什麼關係,都能夠活出被呼召的真實生命。我也期待更多教會以宣教、服事至微小的人,作為造就信徒的基礎。

延伸閱讀【創作天地】觸摸(上)

延伸閱讀:【甘為霖小說獎】

廣告/手到心至抄寫本-箴言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