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50淨零排放路徑圖公布 環團提改善建議

(相片提供/台灣環境規劃協會)

【林婉婷採訪報導】國家發展委員會在3月30日公布「台灣2050淨零排放路徑圖」,公民團體在31日早上召開「淨零路徑新篇章,社會對話要補強」聯合記者會,提出五大建言:1.設定無煤時程,完善天然氣橋接策略;2.採行更多元的產業轉型政策工具;3.設定全面綠運輸發展目標;4.強化公正轉型;5.拉高碳價治理、全面盤點氣候包裹法制。

綠色公民行動聯盟研究員魏揚先肯定,此路徑圖這是台灣史上首次較有廣度與及深度的能源與氣候政策框架,並且提出高達9000億元的淨零預算用以支持長達數十年的政策;另這次路徑圖以「打造零碳電力」為主軸,也談到「提升能源系統韌性」,且再生能源佔比60至70%,突破過去的50%成願景。

不過他也點出,國際能源總署(The International Energy Agency, IEA)建議,如欲達到2050年全球淨零排放目標,全球先進經濟體應在2035年達到電力淨零,全球尺度則是2040年;因此台灣的路徑圖規劃是2050年,看起來仍有進步空間。另再生能源佔比方面,根據國際和公民團體建議則是應提升到80%。

路徑圖中也列出有大約20至27%能源來自火力和碳輔助工程技術,但目前碳輔助工程技術成熟度與成本仍需要發展,另火力發電未表明多少來自燃煤、多少來自燃氣,這些都是2050年淨零排放目標的破口。魏揚說明,未來規劃上應明確納入「無煤時程」,也要思考天然氣完成階段任務後如何轉型與減少使用。

(相片提供/台灣環境規劃協會)

台灣環境規劃協會秘書長陳郁屏進一步指出,「再生能源空間」再生能源需求提升,政府需要有更精準與策略性的佈局,不是像過去公部門指定,而是社會大眾能夠公平參與及對話,且不能沿用過去既有、片面的形式,而是回歸國土計畫責任去思考;她呼籲要在2025年前提出再生能源空間想像,與各縣市的國土計畫接軌,也強調再生能源具有多元與復合性。

「縮減高碳產業規模,才是真正的產業轉型,也是能源轉型要面對的課題。」台灣環境規劃協會理事長趙家緯表示,產業轉型不只是環保,也是提升產業競爭力。但就路徑圖資訊分析來看,未來台灣能源密集度的減低幅度不大、約僅2.5%,與國際要求的3%有落差;他提醒政府要面對產業轉型的根本問題,目前細看路徑圖的目標仍比較空泛,例如在2030年才有相關規範,但放眼國際許多企業都已經開始要求物料或製程要零碳排,台灣起步較晚恐影響產業轉型速度。最後也重申「產業轉型」需要開放多方對話、社會討論,不是仍受限、封閉於產業本身。

地球公民基金會研究員楊書容說明,樂見路徑圖中規劃2040年汽機車全面新售電動化的目標,期待機車時程往前並納入「貨車」項目。但過去運具電動化的問題在於沒有交通部參與、僅交給經濟部,然運具電動化其實可以與交通部的「綠運輸」規劃結合;另運具電動化不只是汰舊換新,而是可以朝減少持有、善用公共運輸方向前進。楊書容也提到這次路徑圖中沒有看到「綠運輸」相關規劃,相當可惜。

(相片提供/台灣環境規劃協會)

環境權保障基金會專職律師呂冠輝直言,此路徑圖中「公正轉型」的內容與執行方式並不明確,然事實上再生能源設置已開始造成當地原有環境與生態影響,希望政府能將9000億預算投入1%在公民參與及事前溝通,而不是等到政策執行後才想著要給受害的群體多少補償,並舉多個實例強調政府要負起責任,綠色轉型過程中不應遺落任何人。

環境權保障基金會研究員倪茂庭解說「碳價」不只是減碳工具,更是落實「汙染者付費」和「氣候正義」精神並用以改善環境問題,因此《氣候法》雖然未明確訂出費率,但需明訂每年調漲且幅度是以國際凈零排放趨勢為指標,並且要提升碳價的治理層級。他又坦言台灣現有的氣候法制不足撐起路徑圖所需的法制架構,且既有法律很多是指標性的,缺乏具體目標和執行。

魏揚最後總結時再次呼籲「社會對話」的重要性與必要性,也說明為何「核電」沒有被列在路徑圖:主要是核電廠興建平均耗費7至10年,難以及時因應迫在眉睫的氣候問題,因此他相信路徑圖裡沒有納入核電是合理的。

廣告/手到心至抄寫本-箴言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