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陣痛都會過去 精神卻能留下

棕樹主日來臨,基督徒開始進入聖週,記念耶穌的受難,並預備祂的復活。傳統上,基督徒在這個禮拜會降低出門遊玩的活動、減少參與喜慶的聚會,思想救主的犧牲與痛苦,透過教會集體或個人靈修,參與耶穌基督赦罪救世的最後一段路。

在耶穌進城時,手持棕櫚樹枝、吆喝著「和散那」「和散那」的群眾,五天後即將改口說「釘祂十字架」,人們誤以為耶穌是那位帶領他們擺脫欺壓的彌賽亞,卻因失落而由愛生恨拒絕祂。然而眾人或許覺得是「因誤會而結合,因了解而分開」,但事實上是因著更深的誤會而分開。

上主的拯救以人所想不到的方式展開,騎驢進城的耶穌雖然沒有立時推翻羅馬政府,卻完成了上主的計畫:拯救了全人類。

在本週,我們要再一次經歷耶穌諷刺地受人愛戴進城,留下新的誡命與聖餐,最後卻引來殺機受酷刑而死的悲傷七天。然而,近看是悲劇,遠看卻是喜劇,今日的受難週紀念,是一種向著盼望的紀念,我們雖然將歷經悲傷、痛苦,卻懷抱著盼望,知道刑具將成記號,救主終將復活。

本月初,台南市政府將中西區中正路的一部分改名為湯德章大道,連接著湯德章公園共170公尺,多數是公家機關,但也有民宅商家。道路改名、正名牽連甚廣,多會引起民怨,除了個人身分證、通訊地址等資料需要修改,商家行號更需要更換許多文件,因此紀念性質的改名,多會選擇影響範圍較小的路段實施。

「中正路」改名,其實是去年底行政院促進轉型正義委員會的呼籲,全國以「中正」為名的道路有316條(若包括介壽、經國則有355條),建議中央與地方合作,以語言、傳統地名、文化內涵等方向重新整併、整合。台南湯德章大道的更名,也是在這個脈絡下,以言論自由為精神的改名。

每次改名總會造成一些不便,上個世紀末有台北介壽路改名凱達格蘭大道,台中醞釀了十年促成台灣大道,如今台南則有湯德章大道。郵政系統、個人資訊與商家文件的陣痛都會過去,然而精神卻能留下來建設一個更本土、具民主意識的地理空間。

在這疫情仍未停歇、烏俄戰事不止的時候,我們進入受難的安靜與默想,但我們懷抱信心,相信上主是歷史的主,祂最終戰勝死亡的挾制,那些我們所在乎的不便、軟弱、痛苦、心碎與恐懼,最終能得到救贖。

廣告/手到心至抄寫本-箴言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