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惠淑專題報導】《新眼光讀經手冊》近年邀請更多地方教會牧者參與寫作,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傳道委員會為幫助牧者更精確掌握聖經詮釋和處境化應用,每年舉辦兩次新眼光寫作工作坊,針對來年新眼光讀經的進度,邀神學院老師做深入的講解。3月21、22日假雙連教會舉辦第二次工作坊,著重於聖經文本的詮釋。2023年《新眼光讀經》的經文進度,舊約部分包括創世記、約書亞、以斯帖記、詩篇、箴言和傳道書,因此傳委會特別邀請台灣神學研究學院舊約助理教授曾宗盛前來專講。
曾宗盛以「現代台灣的處境化聖經釋義」為題,提醒在詮釋經文時,要避免落入單一解釋。一開始,他透過一段烏克蘭小提琴家自拍的演奏影片,陸續加入世界各地音樂家的合奏,形成一首和諧樂曲,指出若用比喻來說,聖經詮釋就像將一段原版的「音樂主題」(經文),發展出延伸或變奏曲式(解釋、詮釋)。他說,對台灣的處境,立場不同就會導致不同解釋,必須謹慎。例如,台灣雖已解嚴多年,但許多轉型正義工作仍在進行,很多新舊意識好像在平行時空交錯。其中社會對中正紀念堂的去留問題意見分歧,有趣的是,不久前在同一空間,竟同時進行不同單位辦活動,一邊是轉型正義工作坊,一邊卻是歌頌蔣公的文史導覽,兩個活動對這個空間的意涵,呈現截然不同的詮釋。
曾宗盛引用美國密蘇里大學歷史系副教授楊孟軒的觀察,說明台灣社會中,不同族群因在不同歷史階段來到台灣,而保留不同記憶,因此各族群在集體創傷,如二二八、戒嚴、白色恐怖中的經驗並不相同,甚至互相衝突,或許透過公開對話,可能呈現更廣大的集體記憶面貌。若透過反思這些「牽連性」經驗的事實,來建構「多方向記憶」,也許未來這些不同記憶體系,可讓各族群都找到安頓之所。從上述例子,他提醒牧者在解釋台灣處境歷史時,要深思那是誰的記憶?要以什麼觀點,達到什麼結果?這些都是詮釋處境時要深思的問題。
在討論「處境化聖經釋義」時,曾宗盛提醒要釐清,聖經解釋者從什麼觀點或立場來解讀聖經?這些都會影響解釋結果。例如,2016年「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對2016年總統與立法委員選舉的信息」,文中引用羅馬書13章1節:「在上有權柄的,人人當順服他,因為沒有權柄不是出於神的。凡掌權的都是神所命的。」當時就引起教界譁然。多位牧者提醒,在政教關係裡,教會應扮演好監督的角色,與政府保持距離。曾宗盛說,一段經文可能透過不同觀點的解讀而產生不同意義,因此在詮釋經文時,需意識自己承繼了不同背景、神學傳統、社會位置和解經方法,期待透過差異性的詮釋,進一步探討經文在現代處境下呈現的多種可能意義。他並引用約書亞記,說明「奉上帝之名」發動戰爭的神學解釋之危險,包括以色列用武力占領迦南地、歐美帝國殖民者入侵美洲和澳洲,及近期俄羅斯對烏克蘭出兵,均是值得慎思的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