線上告解?科技帶來新衝擊

線上即可進行和好聖事 &nbsp促人再思上教會的意義

【趙敏惠編譯】蘋果電腦才剛發表iPad2,網路上早已掀起討論甚至預購熱潮。這是一個追逐3C產品的世代,許多人關注的是,新產品何時推出、有哪些新鮮好玩的程式,其中,又以iPhone、iPad相關產品和程式最引人注意。

2011年2月,英國BBC電台報導指出,美國開發出的一套「告解程式」(Confession: A Roman Catholic app),獲美國一位主教的認可。這個告解程式可供人們下載至手機上,直接透過程式、進行懺悔告解。

對基督教徒來說,這或許只是一則「很炫」的消息,但對天主教徒而言,將「和好聖事」(即俗稱的告解、懺悔)設計成一套「隨身攜帶」的程式,改為透過手機、而非透過神父,便能進行懺悔告解,卻是顛覆了根本的「大事」!對於早已沒有「和好聖事」的基督新教來說,自然不能理解該程式與媒體渲染所帶來的影響,但或許可以再從另外一種流行的網路產品──「臉書」(Facebook)的現象,便能觀察出科技產品,如何衝擊當代的教會。

實驗心理學家李察.貝克(Richard Beck)在〈臉書如何殺了教會?〉(How Facebook Killed the Church?)一文指出,這個世代的年輕人離開教堂的現象,是因為手機、網路聯繫工具(如臉書)的發展,提供另外一種互動方式。所謂「聚會」,不再僅限於「傳統實體教會聚會」,甚至在「網路」上,便可以聚會了!我們若深入思考,更可看見:原來,真正衝擊教會的,並非科技產品的發展,反而是更內在性、本質性的問題──基督徒,究竟為什麼而相聚呢?

大抵來說,教會的聚會類型不出這幾種──崇拜、讀經、禱告會、詩班/敬拜團。的確,這些都是基督徒前往教會的因素,卻不必然是真正的「目的」。人們「參與聚會」固然屬實,但更重要的卻可能是會後相聚,一般來說,這段時間稱為「分享交誼」。只是,分享些什麼?交什麼樣的誼呢?君不見,不少人在聚會時,眼神渙散、呆滯打盹,望著眼前主理者盡情「展演」,卻都能在該唱詩歌時起立、輪到禱告時熱情澎湃。然而,當聚會結束,原本渙散慵懶的神情,頓時轉為精神奕奕,轉過身,一群一群的聊天小團體出現,各式各樣的話題此起彼落。彷彿,這些聯誼交談,才是真正的聚會「目的」。

不過,在手機、網路盛行後,特別是年輕世代,逐漸地離開教會──畢竟,聊聊球賽明星、見見老朋友,甚至,連代禱、信仰話題討論&amphellip&amphellip這些事,通過網路或智慧型手機就可以辦到,何必非得前往教會不可呢?無怪乎李察.貝克會在探討臉書一文的末了表示,「臉書的確把教會給殺了,願它安息!」他以詼諧卻提醒的口吻,點出「傳統的教會聚會,究竟提供了什麼?」的問題所在。這些現象,不只發生在北美地區的教會,同樣也在台灣上演。更有甚者,許多牧者同工都已經「深陷」其中,無可自拔。

因此,回到「告解程式」相關新聞報導,也就不難明白,何以梵蒂岡當局會特別發表聲明:「懺悔聖事(和好聖事),必須透過懺悔者與赦罪的神職人員面對面的對話來完成,絕對不能通過電腦及任何通信設備來取代。」這不只是教派立場,卻是更本質的問題:「信仰/宗教,對你我而言,究竟意味了什麼?」

願我們在各種相聚(實體聚會,或線上聚會)的交誼中,感到溫暖與貼心;願基督徒每回相聚,都是進入更深沈的信仰深化,同時進入更核心的信仰本質,想想「自己為何上教會」,及「信仰對我究竟是什麼」的問題!(資料來源:CT, Herald-mail.com, etc.)

廣告/聖經充滿我-經文填充本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