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婉婷專題報導】今年3月3日全台大停電,根據台灣電力公司消息確認為人員操控疏失導致高壓變電所機組跳脫,連帶影響大林、南火、興達、核三、麥寮、嘉惠、豐德等多個電廠,致使南部供電失衡、中北部則低頻卸載,全台停電戶數約549萬戶,搶修至該日晚間9點半才全數復電。雖然3月3日停電當時並非用電尖峰,且備轉容量率更達24.61%,然每當有停電或限電事件發生,社會就會開始討論「缺電」問題——台灣目前是否存在缺電問題呢?
地球公民基金會主任蔡卉荀受訪時透過近幾次全台重大停電的成因指出,事實上目前台灣每天供電足夠,停電與限電並非「缺電」造成。去年5月13日起於人員誤操作,導致興達發電廠燃煤機組跳脫,重接至少需要8小時,因此才需要分區輪流限電;同年5月17日再度分區輪流限電則是發電機組故障、電力調度應變不及。
她進一步說明,上述幾次停電是在「大電網」模式下,當運作機制發生問題或小電網無法即時支援,一個部份錯誤就可能影響到整體電網。所謂「電網」指的是輸電網路,包含發電、變電、輸電、配電等系統,蔡卉荀舉例,其實過去每年約會發生數千件因為動物、外物誤觸電線而造成短路、區域停電的事故,社會大眾近幾年因為媒體報導而開始注意到電網脆弱問題,台電也投入電線絕緣改進和電線地下化等工程,這些現象已慢慢有所改善。
缺電焦慮?生活實例說明好理解
從媒體報導和網路輿論觀察,可以發現「缺電」與「限電」議題引起台灣社會焦慮。目前中央政府推動「班班有冷氣、校校有光電」的校園政策,執行包含更換線路和安裝「智慧電表」,也預示著學校未來有機會參與「需量反應」,但也引起反對派的政治人物抹黑為台灣缺電。
蔡卉荀則表示,「需量反應」是提升電力調度彈性的技術,用最簡單的方式去理解,就是每個參與單位整日用電有多有少,透過智慧電網和人為操控,可以把某時段沒用到的電轉讓給同時段裡有需要的單位,而台電也會給予讓渡單位回饋金,這樣的機制可用以因應未來用電量提升,既不增建發電廠,也能維持用電安全與穩定,「就像韓國說的,節能就是最乾淨、安全的供電。」
在社會對話方面,如何說明能夠幫助民眾理解台灣能源議題?她引用網路看到的說法來形容3月3日停電事件:「提款機裡有錢,但提款機壞了,我們無法領錢,並不代表提款機裡沒有錢」,同理可以解釋3月3日的停電不是因為電力不夠,而是電網出問題。蔡卉荀認為用生活化的例子是很好的切入點,不過她也坦言,有些民眾會因為對政府的不信任感等因素而始終不願相信,這種涉及政治意識型態的狀況就較無法僅透過幾次對話改變。
電費好貴?台灣電價未反應成本
在能源議題裡,很常被提到的還有「電價調漲」問題。對此蔡卉荀直言,台灣平均電價不論是民生或工業都非常便宜;2020年的台灣民生用電平均價格為每度電新台幣2.55元,工業用電價格更低、僅2.44元,然而日本民生用電換算為新台幣是每度電7.54元、工業用電4.78元。另台灣民生電價採分級制度,總共有6個級距,用電量越高則每度電價越高,「但即便如此,整體還是低的。」蔡卉荀點出,台灣有8成住宅用電落在前2個級距,也就是每月330度以下,且最高級距(1001度以上)的夏季電價也僅每度電6.41元。根據台電所統計住宅用戶平均每月電價,今年1月為252度、2月為265度,電價分別是595元、636元。
「電價要調漲,才能符合用電成本。」蔡卉荀強調,電價便宜只是把用電成本轉移到其他地方,例如燃煤發電造成空氣汙染,影響民眾健康並不得不投入更多醫療成本。她認為用電量「330度以下」不用調整,僅調整330度以上的4個級距,既不增加本身就沒有使用太多電力的住宅用戶負擔,也可以落實「使用者付費」並改變用電大戶的使用習慣。
但為何民眾還是會覺得電價很貴呢?蔡卉荀直言多少有媒體炒作成分,擔心電價上漲帶動「物價」上漲,「但其實電價漲幅最多只有3%。」電價調漲對大多數民眾的影響並沒有想像中劇烈,蔡卉荀還認為,電費調漲提供社會與企業節電誘因,「如果因此把節電做好,說不定實際付出電費還可以更少。」但台灣電費已經連續7次凍漲,蔡卉荀感嘆今年連部分企業也支持調漲,但在3月召開的今年度首次電價費率審議會中,經濟部仍宣布暫不決定、預計6月以前會再度開會討論。
能源貧窮?政府與企業合力幫助
蔡卉荀直言,政府若擔心調漲電價造成小型業者負擔,也能規劃相應的配套措施,例如旅館業者因為疫情而生意慘淡,這時電價上漲有所衝擊,則可以配合執行專案補助,輔導業者投入節電改善。另針對「能源貧窮」用戶,如果能從「節電」方面把關,未必會受電價調漲影響;根據她所暸解,有些縣市政府會編列計畫及預算來協助弱勢家庭汰換耗能的老舊電器,另有不少企業會補助偏鄉兒童營養午餐,蔡卉荀建議也可以關注弱勢家庭的電器汰換和居家改善,甚至政府可以鼓勵企業投入,並把節省下來的碳排算給企業。關於「能源貧窮」改善,蔡卉荀補充提到「大眾運輸」也很重要,透過完善便利的大眾交通選擇,減低民眾持有運具的成本,也是朝向「綠運輸」趨勢發展。
地球公民基金長期關注台灣能源議題,近期著重在「淨零」目標與執行,包含鋼鐵、石化、水泥、電子等高耗能產業如何在2050年達到淨零碳排;加入「RE100」的台積電將要進駐高雄,如何滿足其綠電需求;地面型光電造成原有環境與生態衝擊,相關政策要如何因應與調整等。地球公民基金會也在近期舉辦氣候淨零系列講座和楠梓產業園區(台積電)進駐論壇,欲更暸解基金會倡議與行動可關注官網或同名臉書粉絲專頁「地球公民基金會」。
【辦公室節電建議】
民眾長時間活動的區域除了住宅,另一個就是工作場所。「辦公室」空間兼具公共性和個體性,如何透過硬體的調整和制度的建立參與「節電」呢?蔡卉荀說明,在「設備」方面,以地球公民基金會南部辦公室為例,雖然位處在老舊商辦大樓需24小時使用冷氣,但因為裝置隔熱牆、隔熱窗,並加強具有抽風、除濕和過濾功能的通風系統,降低體感溫度,因此實際電費約僅是同棟大樓其他辨公室的四分之一。除此之外,也把電器改為一級能效的節能電器,以局部照明取代大面積照明,善用循環扇帶動空氣流動。
針對不少辦公室都有的公用冰箱,蔡卉荀提醒除了使用一級能效的型號,「多門冰箱」可以強化物品分類,放取時只開個別小門;如果是單門冰箱,則可以在內部隔層加裝塑膠布,並善用保鮮盒,讓物品好堆疊、好辨識也好拿取,避免多次開關時讓冷空氣散逸,「最重要的是使用後要確實關好。」
針對「行為」方面的管理,蔡卉荀坦言並不是每個人都會自我約束,因此公共空間反而容易成為「無人管地帶」,她建議不只是辦公室,學校班級、工廠和公司都應有位「能源管理者」,負責制定用電守則和執行,透過具體的賦予職責和機制來形塑新的用電文化。
更多系列專題報導請見:【台灣缺電迷思】
封面圖片提供|Freepi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