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宜瑩專題報導】台灣的能源配比有99.5%以上是進口化石燃料,雖然可以滿足電力需求,但今年仍然發生多次規模不等的停電。生態關懷者協會理事長王守誠博士提出,社會上有部分民眾被錯誤資訊誤導,以為「非核家園」導致缺電;實際上台積電等科技業產業鏈為了呼應國際趨勢及「企業社會責任」,大幅增加「綠電」的需求,「這部分目前已有很大的缺口。」王守誠認為,「綠電」才是台灣市場目前真正缺的能源。

王守誠說明,過往台灣政府僅能提供化石能源發電供工業使用,如今聯合國等國際組織推動以低排碳的綠能取代化石能源,國際科技業率先響應,身為科技產業鏈核心的台灣在發展綠能上,不僅落後美國、歐盟等先進國家,甚至也落後印尼、肯亞等開發中國家;綠能不僅牽涉到高科技產業發展問題,俄羅斯入侵烏克蘭造成歐盟天然氣能源短缺,也啟示著綠能同時也是國家安全問題。

(相片提供/王守誠)

不過王守誠坦言,多數再生能源是間歇性發電,例如太陽光電能在中午發揮長處,可是到傍晚用電尖峰時,太陽光電就無能為力;但他也強調,其實間歇性再生能源發展時,需要同步提升整體的「儲能規模」,以因應突然產生的用電需求;因此最近在街頭可以看到越來越多電動車充電樁及電池櫃,背後都是仰賴「儲能」科技。他指出,現在台電因應用電高峰是仍以天然氣發電為主,因為天然氣是可以快速升降載的,未來也可透過機組更新改成氫氣發電。

王守誠表示,台電長期以來呈現虧損,在設備維護及更新上較預定時程為晚,導致發生變電箱起火或絕緣礙子久未更換造成輸電端設備的風險增加,甚至發電機組老舊或因人為疏失造成大停電;另外也有天然因素,如松鼠等動物造成斷電,但影響區域有限。若要解決大規模停電問題,王守誠認為,在台電全台供電區域都應設置儲能系統,一但遇到停電,儲能系統隨即啟動就能緊急供電,這種模式在澳洲的特斯拉儲能系統表現得到驗證;這也是為何政府開始重視儲能設備的廣泛設置,也可幫助再生能源設備大幅提升。

王守誠說,電網建置與儲能設備是近5年才發展的最新趨勢,台灣南電北送是採超高壓輸電,需要將電壓降下來再透過地區的配電網絡送到用戶家裡,就像人身體的血管分成主動脈跟微血管,因此高壓輸電就是主動脈;目前南北輸電有兩條,平常可供電到區域性的配電網絡,萬一主動脈無法接通,就可將儲電或再生能源發電接上區域性配電網絡,就像人體的微血管,供電給區域用戶使用。因此若能有大量儲能設備,就能穩定區域電網的電壓,也不用擔心再生能源發電無處儲存的問題。

(相片提供/王守誠)

對地熱能頗有研究的王守誠也分享,地熱發電就是利用地底下的熱水或蒸氣;蒸氣可推動蒸氣渦輪機發電,熱水則是透過內循環的冷媒或熱媒流體,用熱交換的蒸氣去推動渦輪機,因此是全時間供電的綠能。當初因地熱發電的探勘及設備成本過高,導致地熱發電產業化太晚發展,目前台灣已有清水地熱電廠運轉中,進一步規模化的地熱發電成本約為每度電新台幣3元。台灣在1970至1985年間有很多地熱探勘成果,2021年在終於在地調所及能源局的網站上公開,資料顯示非常多區域可以達到120度以上的地熱發電門檻,是值得大量投資的再生能源。

更多系列專題報導請見:【台灣缺電迷思

 


封面圖片提供|Freepik

廣告/聖經充滿我-經文填充本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