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學博士生談宣教歷史對當代教會影響

感念懷約翰貢獻,Payuan(排灣)中會牧傳會預錄影像獻詩。(相片提供/禮拜直播截圖)

【林婉婷綜合報導】曾致力於台灣排灣族宣教與族語聖經翻譯事工的英國宣教師懷約翰(Rev. John Neville Whitehorn)在英國時間3月10日安息主懷,告別禮拜在英國時間4月5日於唐寧廣場聯合歸正教會舉行。台南神學院道學碩士班畢業、就讀英國愛丁堡大學神學博士的台灣青年宋訡瑄參與其中;她表示,在蘇格蘭參與過幾場告別禮拜,通常主持牧師都會稱之為「慶祝生命的禮拜」,透過詩歌與分享來紀念、感謝某人曾在世上,其生命也豐富了與他相遇、交會的人,「懷約翰牧師的生之慶典亦是如此。」

(相片提供/宋訡瑄)

宋訡瑄回顧,自己搭乘火車從蘇格蘭前往英格蘭劍橋,抵達會場時,管風琴師正在彈奏巴哈〈耶穌,世人仰望的喜悅〉(Jesus, Joy of Man’s Desiring),而會場佈置素雅簡樸,並沒有以盛大繁複的裝飾突顯逝者的重要性或身分地位,「這讓我印象深刻,並且激盪出許多想法,同時也安靜謙卑在教堂中,思考這個盡心盡力愛主信仰前輩的生命。」

宋訡瑄談到,就蘇格蘭教會的經驗而言,信徒與牧者對早年投入國外宣教的宣教師印象都很正面,肯定他們為了傳福音要適應當地氣候、文化和學習不同語言,且哪怕他們回到家鄉,多數仍惦記著曾去過的宣教地或未完成的事工,會繼續推廣、分享相關需要,「許多事工是靠著宣教師串連,並實際關心、代禱、奉獻而得以完成。」她又點出,這些宣教師們也為自己家鄉的人民、會眾提供另一個國家文化、風土民情的新資訊。

不過有些教會歷史研究者以帝國、解殖觀點來分析這段過去,並不避諱提到宣教師某些論述確實也承襲帝國思想、家父長式思想,但不會因此全盤否認宣教師在宣教地的貢獻;又在「批判宣教與帝國並進」與「宣教歸宣教、政治歸政治」的光譜中,宋訡瑄坦言曾亦遇過牧者以非常優越、高姿態的方式要「幫助」過去被殖民的族群;可見這個對於這個議題,每個人有其不同程度的立場和見解,「我感受到教會群體中對於宣教師觀感是正面的,但社會上並不一定會是如此。」

(相片提供/禮拜直播截圖)

論及台灣教會歷史與發展受英國教會影響,宋訡瑄根據自己觀察說明,蘇格蘭教會在歷史脈絡中發展出百花齊放的信仰詮釋,也影響後續宣教方式,其中有一派強調理性,以藝術、文學、科學等磨亮人的理性之光,又與聖經並進,相信人會因為理性而發現基督信仰廣含並超越一切學科知識,進而接受真道;另有一派則相信上帝超過一切,只需要勤讀聖經,聖靈便會使人從中得到救贖,通常會配隨劇烈「歸信重生」的歷程。她指出,如今雖然沒有具體區分,但仍然可以窺見教會承襲不同的信仰詮釋而塑造出各自的教會氛圍與文化。

宋訡瑄所處的地方教會偏向理性,「在許多面向上,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的禮拜進行、教會體制、重視理性的氛圍,都跟我在蘇格蘭當地體驗極為相似。」但是她認為自己在蘇格蘭的經驗並不能代表全蘇格蘭的教會,「而且蘇格蘭又與英格蘭有所不同,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當中也充滿異質性,可能需要更多樣本數才能進一步分析。」宋訡瑄較肯定的是,單從兩大派別來看,確實是可以看到台灣教會承接著蘇格蘭教會歷史,並在廣大的世界基督教史也有一片自己的位置。

懷約翰牧師安息 排灣牧者感念其貢獻

廣告/手到心至抄寫本-箴言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