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獨立專題】王興煥籲了解台獨運動史 不分新舊世代

(相片提供/台灣基進秘書長王興煥)

【林宜瑩專題報導】在前總統李登輝、台灣獨立運動領袖彭明敏等台灣民主前輩相繼過世後,台灣年輕一代或是台灣年輕本土政黨是否能繼往開來,讓台灣真正成為新而獨立的國家?台灣基進秘書長王興煥(筆名為格瓦推)表示,台灣獨立沒有新舊世代之分,對過去民主先輩為台獨的努力,被部分新世代說是以悲情訴求,王興煥非常不以為然,直指如此說法是在汙名化老一輩台獨人士,「這些人欠老台獨一份敬意與歉意。」

王興煥說,老一輩的人不嫻熟現在的網路工具,話語權掌握在年輕一代的手裡,也對老台獨所處時代背景不了解,無法體會老台獨的生命經驗,在國民黨極權統治下那種被壓迫的恐怖經驗,若曾經歷那時感受的人當然會憤怒,因此老一輩的人期待本土政權能早一日起來掌權,可是台灣新一代年輕人一出生,可能就是陳水扁、馬英九、蔡英文的執政,「我們不只需要對上一輩世代的生命經驗有一種同情或理解,更要懷著一種敬意、尊敬。」王興煥認為,若沒有老台獨在那威權年代極力反抗、不被洗腦,「沒有先輩們的奠基,不會有現在的天然獨、天然台的世代。」

王興煥說,台灣基進的初期成員多在歐洲讀人文學科的博士,大家除了對歷史文學感興趣,在歐洲也見到許多被國民黨政權列為黑名單、已在歐洲定居的台灣民主前輩,「上世代的台獨人士都是當時台灣的精英,而且他們所主張的台獨,至今都還很適用。」王興煥以台獨教父王育德的台獨理論為例指出,王育德以土地為邊界、不分族群只要認同這塊土地,就能成為一個政治共同體,建立一個國家,可是部分新一代年輕人因不了解、想當然爾,就認為老台獨是福佬沙文主義。

他強調,台灣基進黨沒有老獨派、新獨派之分,對台獨定義就是「台灣民族,命運自決(住民自決),制定新憲法、建立新共和(新國家),以前民主先輩是這樣子,現在台灣基進也是這樣,台灣獨立是歷久彌新的」,王興煥說,台灣基進是繼承老台獨主張,也是承接台獨資產,因為台灣新共和的誕生,必定是民主程序的產物;台灣新共和的內容,將必然是土地認同與民主價值的結合(就是公民國族主義),從被中華民國殖民到台灣新共和,台獨不分新舊世代,追求的是落實國民主權、權力分立、保障人權的憲法國家。

王興煥說,不只要了解台獨運動史,也要了解台獨運動的被汙名化史,台獨民主先輩不只被國民黨,也被部分綠營新世代污名化,這是很可悲的,若想要更進一步了解台獨如何被污名化,可以上網搜尋他之前寫過的文章:〈這些人欠老台獨一份敬意與歉意〉、〈偏見與歧視——從「台獨跟性別平權衝突嗎?」的設問談起〉、〈從自在國族到自為國族〉。

 相關專題:【台灣獨立專題】

廣告/聖經充滿我-經文填充本

2 意見

  1. 1971年是決定中華民國法定位的關鍵年。1971年聯合國2758號決議文是導致中華民國法定位轉變的主要依據。聯合國大會第2758號決議是1971年10月25日在第26屆聯合國大會會議上表決通過的,是有關「恢復中國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在聯合國組織中的合法權利問題」之決議。中國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依據此決議,取得原由中華民國政府在聯合國擁有的中國席位與代表權。在此之前,中華民國曾是代表中國的合法政府,並且由台灣出發,以中國代表之身分出席聯合國安理會。然自1971年至今,台灣的中華民國政府從未宣布要自中國分離獨立,因此1971年之後台灣的中華民國政府,因而淪為一個中國之下的非法政權(地方性事實政府),同時也是北京政府可以順理成章繼承、併吞台灣的主要依據。

  2. 由於「中華民國法定位的轉變」,台灣獨立建國運動的發展,大致可以分為前後兩階段。前半段主要指1949~1971年間,由於敗退到台灣的中華民國政府,對台灣社會採取獨裁專制的高壓統治,而不斷引發一連串包括許多本土台派耳熟能詳的「美麗島事件」等自由人權的抗爭行動。雖然那段期間也出現過台灣獨立建國的主張,然此階段的運動是以追求言論自由等為主要訴求,是在一個中國的框架下的民主運動,這和目前在中國特區香港「反送中」的民主人權訴求,其實並無二樣。因此嚴格說來,該階段其實是一個中國框架下的「地區性民主運動」,而不是追求脫離中國政府統治,建立一個和中國沒有法關係的「獨立建國運動」。
    長久以來,本土台派(泛獨派)意見領袖,將中國各地知名的民運人士或領袖,視為重要的合作伙伴,也被本土派支持者普遍認同,甚至將「民主運動」視同「獨立運動」,也致使部分有心人士得以利用本土陣營對這兩類運動模糊的錯誤認知,得以在本土陣營取得影響力,同時也分散台灣獨立建國的力量,可說是造成今日台灣「地方式的民主有成、建國無成」的重要原因之一。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