採訪◎愛德華
《聖經—現代台語譯本》歷經20餘年的努力,2021年11月正式發行。已盡程退休的牧師張德麟為翻譯小組委員之一,透過他的訪談分享,希望讓大家更了解這本現代台語聖經的翻譯事工。
問 :可以描述加入翻譯團隊的過程嗎?
答 :我印象中,是在2013或2014年接到邀請,那是我準備退休的前一、二年。雖然感到榮幸,但我在學校還有課,我想我的時間和體力應該無法負荷,只好婉拒。沒想到一退休,召集人張宗隆牧師又與我聯絡,雖然不在原本的退休規劃中,但我很快就接受。
問 :用何方法分派負責的章節?依偏好自選?用抽籤?
答 :大多數人可能難以想像,我們其實是一起在會議室翻譯,桌上有原文、英語、日語、德語、中文等版本的聖經,還有台灣聖經公會提供的資料,以及許多的註解書。我們逐字逐句討論,一起決定怎麼寫成台語。一卷翻譯完,確認前後用字、敘事語氣等,大家都接受,才換下一卷。每一卷聖經都要再讀第二、第三遍。就我所知,一開始有試過個別翻譯。駱維仁博士在1980年代曾聚集張德香、鄭連坤、翁修恭、廖上信等聖經學者,各自翻譯新約。這項譯經的事工後來因每個人用字不同以及翻譯原則不一,稿留聖經公會,沒有出版。一直到1997年,駱博士重組《現代台語譯本》審議小組,這項工作才重新開始。
問 :翻譯過程算快還是慢?最大的瓶頸是什麼?
答 :比預期要慢很多,過程中有三個委員離世,很令人不捨。討論占去許多時間,尤其是要照意思翻譯,或照字面翻譯?例如,聽到人用台語說「三八」,我們知道什麼意思;但譯成英文「three eight」寫在句子裡,外國人不可能理解。我們可以用註解的方式,但勢必要有所取捨,不然整本聖經滿滿註解,會阻礙用母語閱讀的流暢度。我記得,曾有一個句子大家僵持好幾小時,最後有人憤而離席。這點我必須特別感謝召集人張宗隆牧師,若沒有他一路統整、協調,我無法想像還要再拖多久,也因為有他承受壓力,我們才能充分表達想法。另外還有像利未記,裡面有許多台灣從來沒有的動物,以及舊約中的建築專有名詞,與我們的生活經驗和專業差距太大,也很不容易翻譯成現代台語,這些都要依靠專家、參考資料。
問 :上市至今的銷售情形好嗎?有想過怎麼推廣嗎?
答 :當然希望可以更好,雖然不太可能像上個世紀,會友家裡至少有一本台語聖經,教會每個座位也有一本。我知道聖經公會有接受各教會團購,舊版換新版有折扣;聖經公會同工也配合禮拜,到全台教會設攤展售。我覺得,教會可以創造更多使用這本台語聖經的機會,例如講道、週報金句都可改用現代台語;我知道有些小組聚會、查經班,已經用新的這本。其實這本把漢字、白話字並列,也很適合當做學台語的教材,但這些都需要眾教會和有志者一起推廣。
問 :回想一百多年前,巴克禮牧師翻譯的台語聖經,有什麼感想?
答 :當時巴牧師面對的,是識字率低落的台灣,他透過易學的白話字,讓台灣人很快可以自己閱讀聖經、寫信看報,更認識基督,也進入近代文明,例如認識現代地理、歷史、婦女新知。現在台灣教育普及,但以華語為主,反而讓學講台語、寫白話字,好像是額外的負擔。我覺得這次翻譯,除了跨過歷史,讓語言更貼近我們的時代,也是完全由台灣人主導,保留母語特色的具體行動。例如馬太福音24章8節提到產婦陣痛,若用與華語「陣痛」(chun-thiàⁿ),可能更多人熟悉,但我們選擇更早的台語「催陣」(chhui-chūn),就是希望這個詞有機會再流傳下去。
問 :翻譯的過程有什麼趣事嗎?
答 :剛說的激烈討論,現在都是有趣的回憶。但我想特別提張明珠姊妹。她主要工作是打字,每當我們爭吵、休息的空檔,她會起身準備午餐、切水果;另外她還負責整理環境,所以總是比我們早來,比我們晚離開,十多年如一日。回想起來,她默默穿梭在我們之間,照顧我們的身影很有趣,也實在很令人感動。
問 :這本台語聖經出版後,有聽到什麼批評嗎?
答 :有位台文作家胡長松,他說這本聖經的台語是「正港台灣本土的現代語詞」,這次翻譯是「上帝所成就的一個偉大的事工」,他也公開推薦大家買來讀。這讓我們得到不少的激勵。
問 :最後有什麼要補充的嗎?
答 :我在想,要怎麼結合教會內外的人對學台語的熱情。我舉個例子,《國家語言發展法》通過後,台語、客語及原住民族語都是國家語言,成功大學的大一「國文課」,已經有台文所的教授開課,我聽說一學期有600多人選修,而且是用我們的白話字。我知道後,就和張宗隆牧師去建議我們總會,希望讓我們的馬偕醫學院、真理大學、長榮大學等也跟進。我們有那麼多還能講、能寫的牧長、會友,累積上百年的台語文獻、創作,當然還有聖經,我真希望教會內外的人可以一起復興母語。最後,雖然翻譯的過程很辛苦,但我感謝上帝讓我有機會參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