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神相遇的30個瞬間】回來吧,孩子!

(繪圖/CHUANG)

 與神相遇的30個瞬間  Day28 相遇不離不棄的救恩 

◎周怡

叛逆,對大部分人來說並不新鮮。也許對一個初嘗叛逆滋味的人而言,叛逆證明的不單是「我很酷,這才是我」,也讓我們心中的謊言被揭穿時,嘗到「我其實並不真的快樂」的苦澀。

我曾不只一次聽到父母說自己的孩子如何平穩地度過青春期的叛逆,或者壓根兒沒有叛逆期。每當聽聞這些說法時,我除了投以羨慕的眼光外,也暗想或許他們只是觸動叛逆的罪根藏得太深,不為人覺知罷了。因為我知道自己就是這樣的人,勉強按著父母的期望成長,到了終於獨立的那日,卻發覺自己以往的人生並無真正的快樂,我所愛的朋友、與他們享樂的一切並不真實。

另一方面,我為人母後,強烈的基督教價值觀使我無法容忍孩童教養的失當。我一次次在親子衝突中心力交瘁,以無法排解的自責收場。我的內心知道,孩子無法因為父母是基督徒或出生在基督徒家庭就一脈相承;我的行為卻將有條件的愛擺在孩子面前。他被我加在他身上的罪疚感綁架,即便尚年幼,卻已在每次抗爭中顯出一意孤行的執拗來。

可惜叛逆的我和期望落空受傷的我從沒有真正碰面過。她們躲在各自的角落裡舔著自己的傷口,在一次次好像被醫治的幻想中等候著真正的救贖。《回來吧,巴芭拉!》(Come Back, Barbara)一書就成了一個契機。

奪門而出的女兒

這本書由約翰‧米勒(John Miller)博士以父親視角敘述,後記由女兒回應,講述巴芭拉非同尋常的生命經歷。牧師家庭長大的巴芭拉,在她嚮往的極樂世界漂泊,和傷心欲絕的敬虔父親發生了一場又一場震撼人心的心靈對話。

巴芭拉是米勒家第四個女兒,從小父親就是她的偶像,在她人生前18年生命中,父親身上那些真實的失敗都被她生生嚥在肚子裡。即便她從小就撒謊、愛享樂、喜歡推卸責任,仍然能夠在父母面前偽裝得很好,以致人人以為她是一個「好基督徒」。

但終於有一天,巴芭拉厭倦了偽裝,一頭栽進了自己喜歡的朋友圈裡,開始過她認為的精采人生──喝酒、吸毒、輟學、閃電結婚又離婚、同居、遊手好閒、坐擁豪車華服……,她擁有的一切讓她暫時滿足,卻留下更深的空虛,於是她轉而用服事他人的方式填滿自己,努力學習、辛勤打工。但是當她站在證明自己的榮譽面前時,她發現她盡力不去理睬的神無處不在,唯有在那位對她不離不棄的神面前,她孤兒般的心才得著真正的安慰。於是,她回來了。

治死自己的父親

另一方面,當女兒巴芭拉奪門而出時,米勒才發現一個「新的巴芭拉」出現了。她完全不按家庭的道德規則行事,將幼年宣告的信仰拋諸腦後,用行為訴說她如何厭惡他們的信仰,並決定不再與他們為伍。母親立刻病倒了,父親卻不得不在巨大的謊言前擔起尋回巴芭拉的重擔。他開始明白,若要靠神尋回女兒,必須經過死的過程。他必須管住自己,對孩子完全放手是艱難的尋回之旅的第一步。

米勒夫婦看著女兒在假期帶著不同男朋友回家,依然熱情地接待;知道她在外和人過夜、同居,仍舊經常探訪;眼看她在毒品販子男友身邊如履薄冰,卻不敢規勸……一方面他們袖手旁觀,一方面他們學習禱告與等候。忠心的朋友加入他們的行列,在不抱指望中恆心祈求。逐漸地,父親明白自己必須治死心中那個霸道的校長,選擇全然饒恕。女兒的行為不斷越過底線,這位父親卻安靜地持守在無條件的愛裡,等候神的介入、女兒的回轉。

巴芭拉的人生沒有在最痛苦的時候戛然轉向,她遍享自己以為的罪中之樂,直到她慢慢走上生活正軌,神才真正觸摸了她。這轉變卻和父母的禱告節拍一致,父親沒有在她叛逆犯罪時就恩斷義絕,反而從死裡生出更真實的信心來為她祈求。

我似乎看見自己就是米勒,也是巴芭拉。我需要容許聖靈在這兩個我中間工作,需要在真實的對話中悔改,需要學習放手,把孩子交在神的手中。我似乎聽到有微聲說:「回來吧,我的孩子!」

廣告/美好腳蹤368認購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