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畫中有道】《百夫長哥尼流的異象》信祂的,罪必得赦

《百夫長哥尼流的異象》,傑蘭德‧范‧德‧埃爾考斯,1664年。

◎冬鴉

畫作中,身披重甲的武士抱胸屈膝,神態鎮靜從容,他俯首的對象不是他的長官,也不是他的君主,而是一位奉命傳遞信息的天使。

油畫《百夫長哥尼流的異象》(Vision of Cornelius the Centurion),是荷蘭黃金時代畫家赫布蘭德.凡.登.埃克霍特(Gerbrand van den Eeckhout,1621~1674年)於1664年所繪的作品,現收藏於美國沃爾特斯美術館(Walters Art Museum)。埃克霍特曾師從赫赫有名的林布蘭(Rembrandt,1606~1669年),在他的工作室學習多年。雖然就細節而言,仔細觀察仍能發覺埃克霍特與林布蘭的差異,但有些畫作實在無法輕易分辨。這幅《百夫長哥尼流的異象》即是一例,無論主題的遴選或光影的掌握,均帶有林布蘭的風格。

 大師風格 

這幅畫作以使徒行傳10章的敘事為背景,在藝術史上並不多見,這或許說明埃克霍特期望獨樹一幟的想法。埃克霍特的筆下,哥尼流單膝跪在天使面前,身後是一把椅子,這讓我們想像他或許原本坐在椅子上禱告。他頭戴頭盔、身披甲冑、腰繫配劍,放置腳旁的戰斧,象徵他百夫長的身分。他的神情、肢體語言,在在顯現對天使的敬服,呼應經文說哥尼流是敬畏神的虔誠人,「他是個虔誠人,他和全家都敬畏神,多多賙濟百姓,常常禱告神。」(1節)

不過依據今人對當時羅馬軍團裝備的了解,這位荷蘭畫家顯然缺乏相關的史料考據。畫作中哥尼流的裝束雖然威武,卻更接近17世紀的荷蘭士兵裝扮。我們可以林布蘭經典畫作《夜巡》(De Nachtwacht)中的士兵為依據,做一番比對。

相對於哥尼流的沉靜,一襲白袍的天使則較為動態。雖然表情恬靜,但雙翼展開、雙臂拉抬,甚至連衣服的皺褶都富有動感,說明此時天使正向哥尼流傳達信息。

整體而言,埃克霍特確實掌握了林布蘭表現光影的手法,讓這幅作品帶有濃厚的林布蘭風格。

 困惑之會 

哥尼流歸信的事件,或許並非藝術創作喜歡著墨的題材,但他虔誠、敬畏神、賙濟百姓、常禱告神等事蹟,卻為信仰之人津津樂道。只是我們從使徒行傳的記載可知,尚有另一位要角彼得,沒有出現在這幅作品中。

當時哥尼流按著天使的吩咐,遣人邀請被稱為彼得的西門到家中時,並不知道邀請他的目的是什麼,所以當彼得詢問:「你們叫我來有什麼意思呢?」(使徒行傳10章29節)哥尼流自己也說不出個所以然,只能交代過程始末,並以「要聽主所吩咐你的一切話」(33節)作為結尾。

這場景有些意趣,因為主客雙方都經歷異象,知道是主促成了此次不尋常的相會,但是聚首之後要做什麼?要談什麼?雙方都感到困惑。

 神所潔淨 

彼得聽了哥尼流的陳述,才得見全貌,恍然道:「我真看出神不偏待人。」(使徒行傳10章34節)此前的異象正是要告訴彼得,救主的選召、恩賜的給予並不拘於偤太人。神藉外邦人曉諭彼得,之前的異象不再晦暗不明,而是直白地顯明神的意旨。

此觀念並不突兀,乃是有脈絡可循。主耶穌受難前「另外有羊」之說,即預示屬主者不限於眼前,「我另外有羊,不是這圈裡的;我必須領他們來,他們也要聽我的聲音,並且要合成一群,歸一個牧人了。」(約翰福音10章16節)祂升天前的吩咐,也揭示福音見證不受地域之限,「但聖靈降臨在你們身上,你們就必得著能力,並要在耶路撒冷、偤太全地,和撒馬利亞,直到地極,作我的見證。」(使徒行傳1章8節)聖靈確實也賜下能力,令使徒能跨過語言的障礙,對各族群的人見證神的大作為、耶穌是基督(2章),因而有腓利傳福音給埃提阿伯太監之事(8章26~40節)。其實以色列古老歷史中,有迦南女子喇合、亞蘭元帥乃縵歸主,先知亦看見耶和華的僕人不僅使以色列歸回,更成為外邦人的光,直到地極(以賽亞書49章5~6節)。

我們從彼得的陳述可知,律法關於潔淨的條例仍深植他的心中(使徒行傳10章14節、利未記11章),他們為了持守潔淨,與列國之民保持距離(利未記20章23~27節),直到今日,我們仍可在若干偤太社群看到此特性。綜此,我們不難發現,福音的傳揚沒有地域的限制、沒有語言的障礙,甚至有聖經的根據,但偤太人對律法與傳統的理解與持守,卻成為傳揚的障礙。

這正是彼得當時的疑惑,異象中的信息與摩西的律法沒有牴觸嗎?這是主的試驗?聖靈沒有讓彼得混亂太久,很快啟明福音的內涵。祂沒有廢棄藉摩西所傳的律法,乃是陳明神的工作在律法之上:「神所潔淨的,你不可當作俗物。」(使徒行傳10章15節)從律法而論,確實有潔淨之分,但至高者介入其中,潔淨了本來劃定為汙穢的事物。從保羅另一個角度的論述,我們能得到更完整的領受,他說外邦人本是野橄欖,卻逆性接在好橄欖之上(羅馬書11章17、24節),如此即清楚表明外邦人蒙恩是出於神的潔淨,而不是照著律法。聖靈差遣彼得向哥尼流傳揚耶穌基督的赦罪之道,更告訴我們罪人得救不是憑著敬畏、虔誠、賙濟、禱告,而是藉著信,唯獨倚靠耶穌基督成就的恩典(使徒行傳10章36~43節)。

 萬國得福 

這樣看來,哥尼流蒙眷顧固然是大事,但主教導彼得,使他對福音真理有更進一步的認識,也是非同小可。

直到今日,原本按著律法、血脈,我們不屬於亞伯拉罕、以撒、雅各之後裔,卻可以信為本,藉著神應許的子孫基督(加拉太書3章6~16節),與亞伯拉罕一同得福,承受應許的產業。這是新舊兩約眾多對比其中一項,在舊約時期,所揀選者僅為以色列人(申命記7章6~7節),在新約設立後,施恩的對象擴及普世(使徒行傳11章18節)。且偤太人的結論值得我們更進一步省思,我們之間的連結不在於血統、不在於律法,乃是神的恩賜(使徒行傳11章17節)。

神預告說亞伯拉罕將成為多國之父,終在耶穌基督恩典的工作中得到實現(羅馬書4章17節),世界得知主道、萬國得知救恩,亦從此階段開始擴展(詩篇67篇2節)。

廣告/美好腳蹤368認購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