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及首次總統大選 各界關注

【吳銘恩編譯】去年(2011)的埃及2月革命,可說是中東伊斯蘭教民主運動中最驚心動魄的樂章。埃及自1922年脫離英國獨立,走過90年軍事統治與強人獨裁,在2月革命後又歷經社會紊亂、經濟失序與政治洗牌,終於在今年5月23、24日,盼到首度總統直接民選的歷史時刻。全世界與埃及皆屏息以待,高度關注「阿拉伯之春」的初生之犢,能否站穩民主的腳跟。

由於總統的當選採「50%+1票」制,加上13位候選人的激烈競逐,所以外界並不看好第1輪選舉即可誕生贏家。果不其然,5000多萬合格選民在總體投票率僅4成6的情況下,穆斯林兄弟會(Muslim Brotherhood)的穆希(Mohammed Mursi)得票24.3%,及穆巴拉克時期末代總理夏費克(Ahmed Shafiq)得票23.3%,2人進入贏者圈,將在6月16、17日舉行第2輪投票,進行對決。

第1輪投票結果不僅跌破專家眼鏡,更引發2月革命的支持者攻擊夏費克競選辦事處的暴力事件。而代表左派政黨、走親革命群眾路線的薩巴希(Hamdin Sabbahi),則異軍突起地獲21%的支持,名列第3;他在選後以揭發選舉舞弊,聲請重新驗票的策略,企圖翻盤。至於選前極被看好的前穆斯林兄弟會領袖富涂爾(Abdul Moneim Aboul Fotouh),僅得票19%,名列第4。深受柯普特基督徒與歐美支持,曾任外交部長及前任阿拉伯聯盟主席的資深外交官穆沙(Amr Moussa)則名列第5,得票11%。

世俗主義的自由派,不僅批判穆斯林兄弟會的穆希為「伊斯蘭的法西斯」,也認定夏費克為「軍方的法西斯」代表,並抱怨第1輪投票結果是「所有可能的選舉結果中,最惡劣的結局」!穆希背後的穆斯林兄弟會,則呼籲選民提防夏費克「復辟舊政權」的野心。夏費克除了辯護他的施政方針是攸關「未來」;對穆斯林兄弟會狂熱向「伊斯蘭帝國」邁進,則予以強力批判!

對第1輪投票結果,儘管有評論者以為,世俗主義者與穆斯林社群的衝突是淺層議題,埃及真正危機在於市民社會與隱形國家(deep state)的矛盾,或民主體制與司法、情治及媒體三合一巨獸的對決。但從教會立場來看,不論在穆巴拉克時代,或2月民主革命後,面對伊斯蘭教激進分子愈演愈烈的逼迫、焚毀教堂,或軍警的無端鎮壓,即將誕生的埃及民主新總統,不僅有義務保護埃及近10%人口(約800萬人)的科普特基督徒,使其免於恐懼,更有責任在新憲法制定過程宣誓包容非伊斯蘭教社群。

甫過世的科普特教宗謝諾達3世(Pope Shenouda III),雖曾經與穆巴拉克政權交好而備受批評,但目前的代理教宗巴刻何米爾斯宗主教(Metropolitan Bakhomious)在總統大選前,則表達與13名候選人「等距交往」的中立態度。埃及天主教會亦發表聲明,尊重信徒的自由選擇。埃及教會官方在總統大選的不表態,除表明教會不涉入政治的傳統立場,也反映弱勢教會處身強勢伊斯蘭社群,須謹慎寡言以免遭禍的艱難處境。

專為關心全球受逼迫教會的美國基督教組織「敞開門戶」(Open Doors)主席兼執行長莫勒(Carl Moeller),針對埃及民主的前景則有所保留,其理由是這個國家歷經90年的軍事統治及鳥籠選舉,民主政治無法一蹴而就乃是常識;加上埃及境內對基督徒的迫害,已與伊朗、北韓並列全球迫害基督徒最嚴重的國家。因此,他憂心的表示,隨著總統大選的塵埃落定,對基督徒的迫害可能更加惡化。(資料來源:CP, CT, FT, NYT, BBC, The Economist, The Guardian)

廣告/手到心至抄寫本-箴言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