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獨立專題】苦難與盼望 台灣獨立的想望

彭明敏安息主懷傳奇人生謝幕 政治不服從滋養土地認同與尊嚴

彭明敏於1970年變裝成嬉皮樂手,離台前所攝。(照片取自書中)

  |總編踏話頭 | 

國際知名的法學專家彭明敏教授離世,象徵著一個世代的台灣獨立運動者正式謝幕。他們所經歷的驚心動魄苦難滄桑,遠非處於承平民主社會的世代所能體會。然而他們對一個自主獨立台灣的想望與渴慕,卻由所有身為命運共同體的台灣人接力繼承。本期新聞專題透過簡短片段回顧先行者的奮鬥,以及信仰前輩的省思,同時專訪堅持在台灣獨立運動道路上奔走的年輕世代與政黨,透過他們分享觀察獨立運動的實況。祈願上主繼續保守看顧這片土地,讓按照上主形像所創造的台灣人,活出認同與尊嚴。


 

【陳逸凡/特稿】出生於1923年的台灣獨立運動先鋒彭明敏,於4月8日息了世上的勞苦安歇主懷。根據退休牧師盧俊義在臉書專欄文章〈從沉思生命的意義到重新受洗的彭明敏教授〉所述,彭明敏在臨終前多次主動邀請牧師前往談道,表達對生命苦難最深沉的吶喊,並在接受小兒洗禮的多年以後,重新拾回失去的信仰,與上帝和好,於3月3日受洗,一個月後安息。

對於不到40歲就以台灣人身分擔任台灣大學政治系系主任的彭明敏來說,雖然戰爭炸斷了他的左手,但其生命中最大的傷痛,是1964年他與學生謝聰敏、魏廷朝決定共同起草〈台灣人民自救運動宣言〉那一刻,三人慷慨指陳政府施政方向錯誤,原以為即將喚起社會重視改變台灣未來,想不到傳單還沒有發出去,就遭逮捕下獄。

彭明敏遭軟禁時曾多次與他會面的宣教師唐培禮(Milo Thornberry)回憶,彭明敏曾說:「我們不是艋舺的黑道,也不是革命分子。我們是校園的知識分子,低估這個警察國家竟會如此打壓我們的抗議,把我們完全毀掉。」幾經思考後,唐培禮與妻子唐秋詩決定答應彭明敏的請求提供幫忙,決心不讓可能被判處極刑的台灣人牽扯其中,就算自己遭到驅逐出境亦甘願。他們以耶穌門徒的名字「彼得」為代號稱呼彭明敏,避免情治機關竊聽,最終成功幫助彭明敏逃出台灣。

事實上,對於台灣前途的焦慮,深深烙印在每一個生長於斯的人心中。生長於同時代的台南神學院第一位台灣人院長、被國民黨政府列為黑名單的牧師黃彰輝,也在他的英文自傳《回憶與反省》中提到:「『毋願』深深的隱藏在許多台灣人有意識,甚至是潛意識當中,不僅是在50年的日本統治,也在40年的戒嚴當中,人民有了『毋甘願』的感受。」

黃彰輝回憶,在美麗島事件中的反對運動領袖遭到大量逮捕判刑後,海外的台灣人社團充滿憤怒,他與彭明敏、牧師趙有源以四個禮拜的時間走遍歐洲台灣人聚集的主要城市,在每一次對談中他都提及這種「毋甘願」的心情。到最後,趙有源半開玩笑、半認真地稱之為「毋甘願神學」,而牧師宋泉盛在《孕育亞洲的神學》書中也提及韓國有類似的概念。

黃彰輝曾有數次受到殖民者侮辱的經驗,並在晚年寫下:「這樣的事件對我產生了非常深刻的影響,直到政治不服從(毋甘願)成為台灣人與台灣土地的一部分;而且我知道它會持續存在我裡面,直到有一天每一個人都會尊重,台灣人的尊嚴和自我認同也是作為依上帝形像所創造之人類,而那一日正是島內和海外台灣人所習慣通稱的『出頭天』。只有當那一天到來時,我的政治『毋甘願』才能真正除去。」黃彰輝強調,作為一個基督徒和傳道人,深思熟慮後,他不以此為恥。

1970年1月2日清晨,窗外大雨甫歇,彭明敏穿上鞋子正要出門,隔天就是他要搭機祕密逃亡的日子,想不到兒子彭旼突然醒來問道:「爸爸你要出門嗎?什麼時候回來?」這句話讓彭明敏一時語塞,眼淚差點奪眶而出。在台灣掙扎盼望成為正常國家的路上,有多少父親在轉身離家後,不曾返回;又有多少政治受難者家屬,在清算迫害中孤獨終老。願上主在這條苦難的路上賜下盼望,讓台灣人不以爭取尊嚴為恥。

變裝確定

 相關專題見:【台灣獨立專題】

廣告/手到心至抄寫本-箴言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