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頻道】現代台語譯本語言相關問題探討(下)

Photo by Aaron Burden on Unsplash

◎梁淑慧(台中教育大學台灣語文學系助理教授)

三、《現代台語譯本》標示出台語的輕聲

台語的輕聲不只是語音的變化而已,往往牽涉到語意的差異,更擴及語法、語用的層次,是台語極為重要的特色。一般而言,台語輕聲出現的位置會在某些特定的名詞詞尾、動詞後面的補語、動詞後的時態語、動詞後的人稱代名詞、動詞後的數量語、句尾的否定疑問詞、句尾語氣詞、以及某些特定的詞彙輕聲等。而使用輕聲通常是為了強調輕聲之前的語意焦點所在,所以輕聲之前的字音讀本調,唸法與一般的連讀變調不同。

例如:「食兩三碗」,如果按照一般的讀法chia̍h nn̄g saⁿ óaⁿ,只有最末音節「碗」讀本調,前面都讀變調,意思即是字面上的「吃了兩、三碗」,是強調實際吃掉了「兩、三碗」的數量;但若標示為chia̍h–nn̄g-saⁿ-óaⁿ,「食」讀本調,「兩、三碗」都輕讀,則表示「兩、三碗」只是個約略數,語意的重點在「食」。而有些詞彙本身讀輕聲與否就具有不同的語義,如:「後日」若讀為āu–ji̍t是「後天」;若讀為āu-ji̍t則是「日後」的意思。

在早期的廈門話譯本中就有標示輕聲的概念,而《巴克禮譯本》在1916年出版的新約只有十幾處標示出輕聲,且集中在某幾卷經文中;但1933年出版的舊約每一卷經文就都清楚標示出輕聲了。《聖經─現代台語譯本》(簡稱《現代台語譯本》)2008年出版的「新約」及2013年出版的「新約附詩、箴」均無標示輕聲。但後來筆者前往拜訪翻譯小組並說明輕聲的重要性之後,獲得翻譯小組同意接納,遂於後來的審議過程中加入輕聲的標示,故2021年版的白話字文本已經標示出輕聲了。

依照過去白話字的傳統,用雙連劃(double hyphen,–)來表示,雙連劃之前的字讀本調,雙連劃後面的字讀輕聲。然而,美中不足的是《現代台語譯本》對於輕聲的標示僅呈現於白話字文本中,漢字文本並未標示出來;再者,《現代台語譯本》的輕聲標示並非完全遵照語法的原則,而是考量排版上的美觀,因此有些句法上的輕聲就沒有被標示出來,這是相當可惜的事。

台語的輕聲在口語中出現的頻率很高,也承載了語意判斷的功能,但輕聲在現代口語中正逐漸流失。對於精通台語的人來說,何時輕聲、何時不輕聲,只能脫口而出而無法說出規則來;對於不諳台語者而言,更需要透過一段時間的訓練方能掌握其中的差異及精妙之處。聖經對基督徒而言,是相當重要的經典,且位居書面語的示範地位,能將輕聲標示出來,對於保留口語中的輕聲用法有極大的貢獻。

四、《現代台語譯本》對於專有名詞的改譯

關於上帝的名字,在《巴克禮譯本》譯為Iâ-hô-hoa(耶和華),與同時期的中文和合本一致,但這個譯詞其實是個錯誤。早期偤太人的經典只有子音,沒有母音,提到上帝的名字時用YHWH表示,真正的讀法早已失傳。偤太人基於對上帝的尊敬,不敢直呼其名,而用Adonay(上主)來尊稱,因此現在西方主要的聖經譯本也都改以「the LORD」尊稱上帝。至於《現代台語譯本》則用Siōng Chú來稱呼至高無上的上帝,兩個音節均為大寫且中間無連劃,強調這是個特有的新譯詞。

對於人名、地名的音譯,《現代台語譯本》採取的原則是與《現代中文譯本》的漢字取得一致,以方便讀者與中文譯名做對照。除了將古地名譯為現代地名之外,還將以往造成性別不明或較為不雅的人名,儘量改為不讓人產生誤解的漢字。例如:將《巴克禮譯本》中的拉結(La̍h-kiat/Lia̍p-kiat)改譯為蕾潔(Lúi-kiat);流便(Liû-piān)改譯為呂便(Lū-piān)等。

修正過去誤譯,將尊榮歸還上帝的做法值得肯定。但人名音譯以中文漢字為主,恐怕與原文發音差異更遠了。而且譯名中用到的許多漢字,在台語裡是讀為促音的入聲字,於唸讀時較為拗口,這也許是當初採用與中文譯名一致時沒有考慮到的地方。目前台文界對於外國人名的翻譯原則,大多是直接以羅馬拼音來音譯原文,而不以漢字為主要考量。聖經當中的人名有數千個之多,必須考慮的面向較廣,或許可嘗試以原文發音為主體,中文、台文各自選用接近原文的譯名,再以加註說明的方式來處理。雖然這個做法會帶來新的適應與挑戰,但在講求「正名」的今日,應該是個值得思考的方向,也較能免去譯名中許多的入聲字所帶來的發音不便。

五、《現代台語譯本》採用功能對等的翻譯原則

語言的使用會隨著時代的遷移而轉變,而聖經翻譯的原則也因著尤金.奈達博士(Eugene Albert Nida,1914~2011年)所提倡的新理論,於1960年代之後有了新的發展。由過去講求篇章、文意、句法形式各層面重現原文的「形式對應」(formal correspondence)原則,轉變為以讀者的理解為主要考量,根據上下文語境尋求切近而自然的「功能對等」(functional equivalence)原則。以下舉例加以比較(參考下表):

雅各書1章26節、馬太福音7章6節兩例在《巴克禮譯本》都照著希臘原文的語序來翻譯,卻令人費解。尤其馬太福音7章6節是以交錯對仗所表達的一句諺語,《巴克禮譯本》的翻譯容易使人誤以為:狗沒做什麼事,而豬又踏又咬。但事實上應該是:狗會轉過頭來咬人,而豬會踐踏珍珠。《現代台語譯本》將語序適當調整,使文句通順不少,文意也更清楚明瞭。

路加福音6章37節《巴克禮譯本》的翻譯可能會使人理解為:「不可批評別人,免得受到別人的批評。」而事實上,此處經文中所隱含的那位被動式動詞的施事者是上帝。對原文的讀者而言,由於有文化背景知識的支持,對於這種表達法毫不生疏;但對於跨文化的現代讀者來說,除非譯文清楚寫出「上帝」,否則大多數人恐怕不明白此處耶穌的教導是更為嚴格的要求。而《現代台語譯本》的譯文正確傳達了信息的內涵。

對於講究翻譯應完全遵照原文對譯的人,或許較習慣舊有的翻譯模式,認為不應隨意更動上帝當初啟示給原作者的感動。然而不同風格的譯本,正可以幫助讀者藉由比較,使上帝真理更加清楚明白。唯有更多人關注聖經翻譯事工,才能持續有更新、更好的譯本。邀請讀者一起來閱讀《現代台語譯本》,讓上帝透過我們最親切的語言文字來對我們說話吧! (全文完)

【探索頻道】現代台語譯本語言相關問題探討(上)

廣告/手到心至抄寫本-箴言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