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報廣場】教會禮拜需要品管嗎?

(相片提供/Pixabay)

◎SEEKER

所謂的「品管」是品質管理的簡稱,在現今的社會中,會以標準化的流程和一致的標準來確保品質。商品一旦經過嚴格的管控後,在購買時我們能拿到不僅好,且任選一件都是「一樣好」的商品;而有些商品沒辦法做精細的量化,可能需要有經驗的師傅手工編織、有家傳手藝的傳人親手掌廚。總歸而言,標準化的品質管理是有必要存在的,就像一杯咖啡需要多少克咖啡豆才不會苦澀、幾毫升的奶才不會濃膩或是幾克的糖才不會喧賓奪主,而這樣可能讓你一喝成主顧,然後每次來都能買到品質優良又苦甜適中的咖啡。

那教會需不需要這樣的品管呢?我想答案是肯定的,不過這不代表應該抹除聖靈的感動,而是將禮拜和事工調整至所有人各司其職且能夠感受到服事甘甜的位置。筆者的教會曾在會議中討論過禮拜程序和每項程序的時長,進而能用相對較有效率的方式,不延誤到之後各團契的聚會(現今教會多半的團契聚會皆在主日下午)。這觀點會受到兩極化的支持和反對,因為若限制禮拜的時長,直接受影響的是牧師的講道和敬拜讚美的時間,其餘固定程序較無影響,以下就藉此議題來討論,教會是否需要品管?

筆者的教會於上午10點開始聚會,司禮約在10點30分將時間交給牧師證道至11點10分,故牧師的講道時間約略為30至40分鐘,待其餘程序走完後,禮拜約在11點半結束(可能大部分教會都是差不多的設計)。這樣看似沒有問題,通常也能在禮拜前達到共識,但在講道開始後,就會有所謂的「聖靈感動」,讓牧師離開了原本的講綱,甚至岔開到難以收拾的地步。回頭時,時間已經過了將近一小時,導致禮拜結束在12點出頭。又或者,有些講員未被告知禮拜設計,將證道濃縮至20分鐘內,之後無論司禮者怎麼拖,禮拜都在11點出頭就結束了,這樣會友其實會無所適從,懷疑「為何每週的禮拜時長都如此懸殊」。所以,你看懂問題了嗎?

姑且不論禮拜之後的團契或個人的規劃將如何,就禮拜時長而言就需要品管,但請不要把品管當作限制牧師或上帝,應把焦點放在如何讓人能更專心敬拜上帝,禮拜能帶出更好的果效。若你身為能參與討論的決策者,品管是一種責任的展現,如果能有好的內容和預備,這樣的品管絕不會隔絕上帝和人,甚至能讓人在禮拜的過程感到更安心和釋放。若你身為專業的講員,把要宣講的內容完整陳述且不溢出時間,這只是基本功力,如果還能有啟發性和信仰反思就更能吸引會友,這都是教會需要品管的主要意義。至於「聖靈感動」,筆者認為不能狹隘地濫用或當成藉口,把上帝的名字用在聊天和繞圈實為不妥。(作者為長老教會執事)

廣告/美好腳蹤368認購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