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啟明談日治的台灣基督徒身分認同

(相片提供/中原大學基督教與華人文化社會研究中心)

【林宜瑩採訪報導】在中原大學宗教研究所、基督教與華人文化社會研究中心邀請下,台灣基督長老教會(PCT)歷史檔案館主任盧啟明牧師於5月4日以「日治時期台灣基督徒的身分認同」為題,透過線上直播進行專講;他首先論述1910年開始的「普世合一運動」,如何影響日治時期南台灣的英國長老教會與北台灣的加拿大長老教會進行「台灣大會」,逐步邁向南北合一,及青年基督徒在其中扮演怎樣的關鍵角色,亦談到在日本軍國主義「皇民化運動」壓迫下,「傳道報國」如何轉為對鄉土關愛的情懷。

盧啟明表示,萌芽於19世紀、開展於20世紀的普世合一運動,是近代基督教發展史重要課題;1910年,愛丁堡大會召開並被稱為普世合一運動的起點。英國長老教會在南台灣、加拿大長老教會在北台灣宣教成果名列該大會報告書內:「一切都有利於在台灣積極進取。在不大的土地上,障礙如此之少,而且條件如此有利於迅速而徹底的傳福音。」

1903年時,台灣南、北教會已有合併呼聲,惟因彼此教勢差異過大而未果,直到1912年,雙方才正式組成「台灣大會」;當時適逢首屆國際宣教會議後不久,世界潮流紛紛以「合一」為依歸;台灣大會在1944年結束前,總共召開20屆;經此商討、策劃教制法規、宗教教育等事務,雙方也展開信仰與教制合作。至於各自醫療設施、房產財務等事業則較缺乏合作共識,而最為棘手是神學校的聯合。

(相片提供/中原大學基督教與華人文化社會研究中心)

基督徒青年的組織建立

他也提到,根據宣教師明有德(Hugh MacMillan)的看法,台灣基督教青年運動的發展前史,從1865年、福音傳來時就算開始,馬雅各、馬偕、巴克禮、吳威廉等宣教師來台時都是青壯年;其次,台灣初代信徒大多介於20至40歲間。盧啟明認為,日治時代可說是基督教青年運動醞釀一個世代的「前史」,而1844年展開、國際性的「基督教青年會」(Young Men’s Christian Association, YMCA),則啟發年輕人自主、自決。

1898年,日本人引進「台灣YMCA」展開教育和服務活動;稍具規模、民間版的「學生YMCA」則始於1910年代;至於「台北YMCA」則於1934年、由大稻埕教會的李天來、林朝棨等人發起,性質偏向社會青年和中產實業。上述三條路線,只有日本人的「台灣YMCA」加入國際協會;盧啟明說,日治時期的教會青年會可說是二次戰後「TKC」的背景主體。

1930年代,青年運動風潮逐漸擴展於台灣教會,一群留日歸來的年輕傳教師鼓勵各教會設立青年會,宣教師稱他們為「Young People Society」,即青年社或青年團;1932年為北部設教一甲子,年輕傳教師陳溪圳、郭和烈等人,獲得宣教師明有德、孫雅各(James Dickson)、戴仁壽(George Gushue-Taylor)的鼓勵,在各教會倡設青年會,北部也掀起一波改革取向的「新人運動」。

1932年3月,為慶祝「台灣大會」20週年,益發鼓勵各教會創設青年會;同年8月,「台灣基督教青年會聯盟」在台南市愛生堂成立,由廖繼春為首任會長,核心人物當中有些人還是學生,而巡迴佈道演講、發行聯盟報等事工,幾乎都是青年走在教會前頭率先投入;明有德稱為「FOR the Church, but not WITHIN the Church」;其中,最為人稱道的事工是「夏期學校」,南北輪流舉辦7年,每次均有百餘人參加。

盧啟明說,日治時期的青年運動大抵分前、後2期,「1916至1932年」以「長老教會青年」為主,但以YMCA名稱來通稱之,並以加拿大宣教師羅虔益(Kenneth W. Dowie)為中心人物,活動以台北居多;後期則是「1932至1945年」,基督徒學生組織了「台灣基督教青年會聯盟」,以廖繼春、林朝棨等人為主幹,教會青年組織起來鼓勵研究聖經,堅守信仰,也因此度過戰爭時期的紛亂。

(相片提供/中原大學基督教與華人文化社會研究中心)

終戰後的傳道精神轉變

盧啟明指出,1937年、日治時期的「皇民化運動」以振作國民精神、普及日語政策、變革宗教風俗為主軸,是時,「傳道報國」是台灣教會常用語彙,包含「天國」和「皇國」二層意義。1940年,日本驅逐外國人,又利用「皇紀二千六百年」慶典遂行精神教化及國家動員;1941年、二次大戰擴大,總督府大肆推動國家神道;官方授意「日本基督教臺灣教團」掌控台灣教會機構,基督徒經歷政教張力的壓迫,在此苦境中卻喚起民族認同,「傳道報國」便轉為對鄉土的關懷。

二次戰後,長老教會拋開日本基督教影響,外國宣教師重返台灣後,再次將教會傳統直接連結於普世教會關注議題,使得戰後的長老教會兼具本土化與普世性的關懷,使其教會「自立意識」迅速萌芽,例如:1948年「全國基督徒青年夏令營」在淡水舉行,與會的1200餘人發表宣言,展現改革教會朝氣;1949年透過明有德等人的指導,成立「台灣基督長老教會青年團契」(TKC);1951年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成立,隨即加入國際教會組織,如普世教會協會(WCC)、世界長老教會聯盟(WPA)、東亞基督教協進會(EACC)等,積極參與普世合一運動。

盧啟明說,當時領銜者黃武東(40歲)、黃彰輝(35歲)、鍾啟安(33歲)等人都是熱情洋溢的青年領袖,他們青出於藍,成為引領教會方向的前鋒。誠如黃彰輝牧師所言,青年運動的特殊性即在於「世界性」,台灣青年活力毫不遜於普世教會,他們用同樣的目標,確認「耶穌是主」,深信真理,活出一致協力的信仰;從歷史來看,青年總是能在既成的教會文化之中,開創新的氣息。

(相片提供/中原大學基督教與華人文化社會研究中心)
廣告/美好腳蹤368認購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