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窗口無遮欄】投資一定有風險,需三思

(相片提供/pch.vector - freepik)

◎盧悅文(外貿從業人員)

標題原文是「投資一定有風險,基金有賺有賠,下單前應詳閱公開說明書」,是投資者不斷被提醒的一句話。「風險自行承擔,投資者在下單前應做足功課」,是進入詭局多變的投資市場時,每個投資人都知道的金科玉律。雖是金科玉律,有人會記在心裡,但也有人不從,賭的除了是那一口氣,還有機運。然而,投資市場變化萬千,就算是再小心老道的投資客,總是有認賠殺出的時候,底線就是不要認賠太多。

過去多有政府負責的退休保險基金轉投資獲利或失利的消息。獲利,大家愉快,眼巴巴地想知道何時可以領取額外的報酬;賠錢,在乎的是自己的權益是否受到影響。政府基金是如此,更何況是公益團體單位的投資?

日前看到《台灣教會公報》報導,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牧師、傳道師在職暨退休福利委員會為了要籌措每年將近4000萬的牧師夫婦福利金不足款,決定以成立研議小組討論成立「投資開發資產管理公司」的方式,解決以投資方式籌措福利金而衍生的相關申報稅務的問題。消息見報,引起不少討論。討論重的點不外乎作為教會,是否可以進入投資市場?

暫且不討論基督教信仰團體是否可以進入投資市場,信徒在投資市場進出早已不是什麼特別的話題。當然,個人投資面臨的風險,由個人承擔。然而,當信仰團體的財務來源主要是信徒的奉獻時,面對投資就得更加謹慎小心。

我在2002至2005年服務的世界歸正教會聯盟(WARC),曾因經常費的短缺、資產投資表現平平、沒有亮眼的獲利,導致入不敷出,不得不削減員工的福利,甚至合併事工單位,以求機構的生存。幸好當時負責主管財務的機構會計,憑著自身在瑞士日內瓦金融界有著相當的人脈,在機構資產投資標的上堅持採取謹慎保守的做法,即使機構經常費短缺,但在指定事工費有結餘的狀況下,整體財務狀況依然讓機構能在號稱全世界消費物價前五名的日內瓦小心翼翼運作著。相較之下,普世教協(WCC)則因需要支付巨額的員工退休金,在投資失利、經常費和事工費都短缺的狀況下,只好不斷變賣祖產求取資金。

2000至2010年,亞洲基督教協會(CCA)花了十年的時間,將辦公室由原本的香港搬移到泰國清邁、處理香港的不動產、設立儲蓄基金以及確定轉投資的基本原則。執委會花了兩次開會(相當一年)的時間,確立了以下轉投資的基本原則:不碰軍火工業、不投資菸酒事業,以及不投資有伊斯蘭色彩和背景的企業。時隔半年,這樣的原則才由該組織的總委會接納通過。

因此,傳福會設立「投資開發資產管理公司」研議小組,該小組、總委會甚至是通常議會都有責任與義務討論好細節且規範清楚投資原則,包含哪些企業不列入投資標的、獲利如何處理與投資停損點等。畢竟那些得以轉投資的資金都是教會會友的奉獻,而且「投資一定有風險,有賺有賠,下手前應做好十足的功課」。這樣,才有善盡一個資金管理者和教會產業管理者的角色。

廣告/手到心至抄寫本-箴言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