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粕
宗教比較角度看,基督教至少有兩個與其他宗教不同之處。首先,基督教是立基上帝啟示的信仰,而非人們對天地萬象的揣度和附會;其次,基督教乃是以「他力」為主的宗教,不同於其他宗教對人自身功德的要求,基督福音著重的是上帝在人身上的作為,人的責任亦立基於上帝所賜生命與能力。
詩歌〈天頂大開恩典之門〉(There Is A Gate That Stands Ajar)扼要濃縮了這兩個特點。1964年版台語《聖詩》的「天頂」強調來自天上,「恩典」指人無法藉自己付出代價換取。這並非說恩典廉價或唾手可得,相反地,這禮物貴重到人窮盡所有亦無法得著,只能倚靠甘心捨己成就救恩的基督、將恩典賜給揀選之人的天父。
〈天頂大開恩典之門〉是美國詩人莉迪亞‧巴克斯特(Lydia Baxter,1809~1874年)最著名的詩歌,為她世上年歲將近時所寫,並由美國作曲家塞拉斯‧瓊斯‧韋爾(Silas Jones Vail,1818~1883年)作曲。詩中以肯定的態度陳述基督福音如大光照在幽暗人心,「這光是主十架的光,顯明救主大仁愛」。
「赦罪恩門現時大開,萬國萬人當親近」顯明新約和舊約的差異之一,在於舊約立約的對象是以色列人,而新約的選民雖非所有人,卻涵蓋普天下之人。在救恩的基礎上,「無論老幼貧賤富貴,入來得主赦罪恩」,因此我們也不以老幼貧賤富貴等標準看待同在基督裡的肢體。因為無論我們富甲天下如所羅門,或貧窮潦倒如拉撒路,需要恩典、救主並無二致。本都是死在罪中的人,需要仰賴基督在十字架上為罪人所流寶血贖罪,原為主僕的腓利門和阿尼西母得以弟兄相稱,正是本於基督使人歸於上帝家中的恩典(腓利門書1章16節)。
我們會疑惑,何以基督徒的生命有時還是跌跌撞撞、起起伏伏?地上的教會是麥稗並存,基督福音固然貴重無比,但我們會朽壞的肉體仍在,成聖之途乃是一生之久(哥林多後書4章7節)。即便如此,聖經應允的忠信大祭司耶穌,是我們坦然無懼進到至聖寶座前的憑依(希伯來書4章16節)。〈天頂大開恩典之門〉明確向那些因聖靈光照為自己罪惡憂傷的蒙恩之人表述:「咱當好膽進前無驚,入這得救恩典門。」
詩人強調源自上帝主權的恩典同時,沒有輕忽我們當盡的責任,「揹十字架跟主來行,救主賞賜大榮光。」盡責任不是我們得恩典的原因,而是我們蒙厚恩的結果。在世時「我當甘願揹主十架」,到人生將盡時「已經過河就放下」,於是「得入天城朝覲上帝,讚美主恩到萬世」。
〈天頂大開恩典之門〉雖然多次提到「為我」,但我們不當認為這是以人為本的宣稱,而要看明恩典是「至大救主無窮恩惠」。我們靠著恩主所賜話語和信仰,雖在世寄居,卻有份於天上家鄉。走在耶穌所開又新又活的路,通往祂所開的窄門。
〈天頂大開恩典之門〉
1.天頂大開恩典的門,內面榮光照出來,
這光是主十架的光,顯明救主大仁愛。2.赦罪恩門現時大開,萬國萬人當親近,
無論老幼貧賤富貴,入來得主赦罪恩。3.咱當好膽進前無驚,入這得救恩典門,
揹十字架跟主來行,救主賞賜大榮光。4.我當甘願揹主十架,已經過河就放下,
得入天城朝覲上帝,讚美主恩到萬世。(複歌)
至大救主無窮恩惠,這門真正為我大開,
為我為我這門為我大開。阿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