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家有本難唸的經】牧會不用把家庭賣給教會

文圖◎陳致均(壽山中會高松教會牧師)

某個連假主日,由於司琴請假,牧師娘必須帶著一歲半的嬰兒勉強服事。我們打的如意算盤如下:將孩子放在嬰兒車,以繪本玩具伺候,必要時再由我接手處理。

悲劇來臨,音響猝不及防爆音,孩子受到驚嚇,任憑會友們如何安撫都無法成功,禮拜堂縈繞著哭鬧聲,但父母各自有服事且分身乏術,而會眾也多半停止唱歌。我們就像是一艘即將滅頂的船,無助地主持著面臨癱瘓的禮拜。最後終究還是換手,改為我司琴,彈完再上台講道,孩子也漸漸在母親懷中恢復平靜,牧師娘也可以順利彈完下半場的琴。

禮拜結束送會友時,一位長輩臨走前對孩子說:「妳今天不乖。」或許是半開玩笑,總之,這句話就像一把利刃,插進了我們已筋疲力竭的心。一方面難過的是,畢竟為了讓禮拜順利進行,我們已用盡全力;另一方面也為孩子難過,因為她只是個需要照顧的嬰孩,「不乖」的論斷對她實然過於沉重。

諸如此類鳥事,在服事的過程中不時會以各種形式出現。但並不是出自任何敵意或不友善,反而所有的會友對於牧家都是呵護備至的。但由於牧家與教會之間,有如攀藤植物之於樹木般共生,因此兩者間差異,無論是生活作息與習慣,常會在某些衝突中被放大,如此一來,牧者往往如同三明治般夾在中間,進退維谷。

整體而言,牧家的處境可謂十分艱困,不僅是生活差異,也包括至今仍有些長執與會友對於牧家存在著非理性的期待,例如期待所謂「買一送一」,順便從PK(牧家孩子)身上撈些紅利與回饋金。此外,牧者「寧願燒盡,不願銹壞」的情懷,也會造成問題。讀者可能會覺得奇怪,畢竟這是牧者們回應呼召的核心精神,也是基督徒謳歌、讚賞的美德。然而諷刺的是,如此美好的所謂「呼召」,若是失去了該有的界線,卻也可能在無意中造成牧者的家庭受忽略,甚至受傷害。

舉例來說,芭芭拉‧金索沃的小說《毒木聖經》旨在描述一名志在傳福音的美國牧師,攜家帶眷至非洲宣教。然而,在振奮人心的光輝表象背後,竟是包藏牧師犧牲家庭的醜聞。令人戰慄的是,這名牧師滿嘴信仰語言,合理化一切行為,進而迫使家人在肉體上於異地掙扎求存,心靈上更長期處於宗教勒索的陰影。這位牧師的寫照,就如同《與時間競走》一書,有位同樣長期忽略家庭的牧師充滿後悔的結論:「我是一個模範牧師,我是教會的奴隸,我服事人,我忽略我的家庭,我是一個傻瓜。」

因此,若要從家庭與教會取其一,我會更看重家庭。相信此立場若放諸教會現場,恐怕不會得到多少認同,甚至可能牧會飯碗難保──但其實我一點也不在乎,因為關鍵原因在於:一間教會不會只被一位牧師帶領,但是一個家庭只會有一位丈夫與父親。此外,當我在論及獻身之時,我效忠的對象是耶穌基督,而不是教會;當我立志要實踐信仰,非但不僅止於學習基督愛教會,更代表著我要效忠於自己的家庭、配偶與孩子,因為我也曾在上帝面前立約,要善盡愛護與照顧另一半的責任,並委身於家庭。

靈修作家畢德生牧師在談及牧會時,提到忠心的牧者需要認真安排自己的時間,其中更要刻意安排陪伴家人的時刻。因此,如果一些非重要的臨時邀約與已安排的家庭時間衝突,他一概予以拒絕。因為對他而言,如果一位牧者總是讓自己處於可以隨意被教會事工支配的狀態,那麼他的勤奮其實只是表象,而掩蓋不住在時間安排上的閒懶。然而,多數牧者們卻總以為隨傳隨到、使命必達等同於盡忠職守。這實在是一種誤會。

儘管如此,家庭與服事之間並非水火不容,雖然其中看似有矛盾之處,然而就像我的牧師娘常在我牧會低潮時對我說的:「有哪個職業完全不會犧牲到家庭?有哪項工作不需要和家庭生活彼此配合與調整?」有鑑於此,我一直提醒自己:以家庭為優先的牧會,目的是要使家庭與教會彼此成全,因為健康的教會,可以造就幸福的牧家環境;同心合一的牧家團隊,可以促進教會的活絡與成長。這就是我重視家庭的終極目標──讓家庭與教會共好共榮。

對我而言,牧養教會和經營家庭一樣艱難,當兩者放在一起時,更是產生難以想像的困境。坦白說,我不確定自己的牧會之途能走多遠,但唯一確定的是,無論終局如何,我都會和家庭站在一起,因為我必須先是位好基督徒,才能是一位好丈夫、好父親;我必須先委身於家庭,才能是一位好又盡忠的牧者。

相關特別企畫:【牧家有本難唸的經】

廣告/美好腳蹤368認購

5 意見

  1. 讀完的這篇文章的感覺
    會覺得這究竟是對牧者有幫助?對教會有提醒?
    還是是一種對教會同工的傷害?
    好像文章中的想法是牧家與教會沒有關係,
    牧者只是拿薪水的個人工作,
    然後教會的同工只能以尊敬、感恩來看牧家。
    建議公報要好好思考這篇文章對教會的影響吧!

  2. 樓上的讀者可以從文章中看到
    「牧家與教會沒有關係,
    牧者只是拿薪水的個人工作,
    然後教會的同工只能以尊敬、感恩來看牧家」
    我想應該是超譯了。
    以牧家子女的角度來看
    多數的牧者(爸媽)在牧會的現場都是盡心竭力在教會事工
    來不及顧及牧家子女的養成的身心需求….
    牧師配偶就更不用說了

    很感謝陳牧師願意真實的點出這樣失衡(或者表面平衡)的狀態
    也許現階段很難發展出兩全其美的作法
    但是透過幾千字的濃縮敘述,讓牧家心聲被聽見
    讓弟兄姊妹可以理解牧家的處境,互相同理
    這只是第一步

  3. 致均牧師有極深刻且實在的反省。
    當牧會與持家有衝突的情況時,很清晰知道自己身為牧者和父親兩個角色的調配。

    毫無疑問,有家庭的牧師必須先認清,一位好丈夫、好父親,是一個好牧者的前提。
    上帝不會願意看到一位牧師家庭破裂,卻所謂的牧會成功。

    什麼是服事呢?不是教會相關的事工才是我們的服事;每一天的日常都是基督徒的服事。
    好好過生活吧!將基督徒應有的樣式活出來就是了。

    謝謝致均牧師的分享。

  4. 曾經有幾位已過世的大牧師 (不必找號碼入座),晚年時曾經講他們是缺席的父親,好佳哉他們生前來得及向子女kap 牧師娘道歉…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