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報廣場】轉型正義、正視歷史不會撕裂族群

(相片提供/Pixabay)

◎Y.Y

文化部於5月9日召開公視董監事審查會議,其中,董事候選人之一、台灣大學歷史系教授陳翠蓮,被國民黨所推舉的審查委員質疑其研究領域為二二八事件、轉型正義,觀點「獨特」,有撕裂族群之虞,最終於投票中被否決。

筆者於大學時期曾經選修陳翠蓮教授的「戰後台灣民主運動史」課程,這門課可說是筆者大學四年間印象最深刻、收穫最多的課程之一。在修課的過程中,筆者閱讀了許多關於二二八、陳文成、林宅血案等事件的歷史文本與資料,深刻了解到現今我們視為理所當然的民主、自由,其實是許多前輩不惜一切代價,付出自己的生命與青春所換來的,更感慨為什麼這些深刻影響著後代的重要事件,在國、高中的歷史課本中卻總是少有著墨?如果我沒有修過這門課,是不是就沒有了解這段歷史的契機了?這次公視董事會的審查結果,更顯示了在台灣推動轉型正義是多麼困難,某些黨派、政治人物為了達成自身利益,而不斷掩蓋過去其所犯下的暴行,甚至在優秀學者的身上施加莫須有的罪名,實在令人不齒。

根據現行的《公共電視法》,要成為公視董事,必須獲得四分之三的審查委員會同意,堪稱是修憲等級的高門檻,這樣的機制使得各個黨派只要掌握關鍵少數,就能杯葛、卡死提名工作,以致董事提名非常容易難產。這次的第七屆董事會組成就因此延宕了957天,極大影響了公視的運作。過去就有多位立委、學者不斷疾呼修法,文化部也於2021年9月提出相關的修正草案,希望透過下修門檻、降低董事會人數,改善公視董事選任工作空轉的問題。

公共媒體不以營利為主要目的,能不以收視率為唯一依歸的情況下,產製高品質的節目、提供多元的觀點與文化,使得媒體成為為公眾服務的事業,因此公視的董事也應涵蓋各方的菁英、符合各個族群的代表性。但礙於現行規定的限制,使得提名工作淪為政治分贓,而像陳翠蓮教授這樣具有「獨特」觀點的人士,就成了協商下的犧牲品。期望相關單位能夠盡速修法、完善相關法規,使公共媒體的運作能夠更加順暢,不會再受到政治力的不當干預,更希望有朝一日社會大眾能正視歷史、了解獨裁政權對這塊土地所造成的危害,不再將轉型正義妖魔化。 (作者為媒體工作者)

廣告/聖經充滿我-經文填充本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