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受烏俄戰爭影響 非裔生卻難以取得收留權

【陳俞含編譯】全球浸信會新聞網(BNG)5月17日發布一則報導,揭露烏俄戰爭下的非裔留學生困境。即使這些學子決意繼續接受教育,取得居留許可的路卻漫長又艱辛。

戰爭爆發前,烏克蘭境內大約有7萬6000名留學生,其中四分之一來自非洲。他們在本國不容易獲得教育機會,因此遷入烏克蘭,卻又在三個月前捲入了烏俄戰爭中。當烏克蘭學生已經在德國等地獲得居留權,得以繼續接受教育,這些非裔學生卻還要掙扎奮鬥,繼續尋求歐洲國家的認可。

艾迪·杜魯

奈及利亞裔德國議員暨拉杜亞國際組織(Rarduja International)創始人艾迪·杜魯(Eddy Duru)與他的合作夥伴致力於為非裔學生爭取權益。他們派出公車,在烏克蘭與波蘭邊境協助疏散非洲人,也協助非裔學生維持生活。拉杜亞國際組織是一個非政府組織,主要關注移民與人道主義問題。杜魯表示,將非裔學生融入歐洲國家,一向都不是輕鬆的旅程。

有幾所德國大學已經吸收了這些學生,不過這些認可也得來不易。況且,真正的挑戰是要說服政府給予非裔學生三年的居住權。如果當局沒有授與許可,那麼即使學校承認這些學生,他們也很難留在德國。《非洲信使報》(African Courier)於4月22日報導,假使學生能證明戰爭爆發時他們在烏克蘭就學,就可以獲得六個月的居留權。然而,從學生的角度來看,六個月的期限依然沒有保障,因為他們顯然很難馬上回到烏克蘭。

杜魯表示,他希望學生可以直接進入學校就讀,而不是通過嚴格的申請程序,以難民身分接受庇護。相較之下,烏克蘭學生也沒有接受庇護,反而直接獲得了居留簽證和其他權益。杜魯說,戰爭不分國籍地影響了每一個人,所以政府不該只因為這些學生來自第三世界,就不讓他們留在歐洲。

許多非裔學生寧願留在國外學習,也不願回鄉。一位在德國工作多年的非裔博士生肯瑟黛·歐寶恩·奧可森(Kensede Obong Okosun)表示,問題是出在非洲國家的領導者身上。對這些學生來說,家鄉已經變得困苦且令人厭惡,他們覺得貧困和飢荒比子彈更難以忍受。奧可森認為,很多政客已經失去了人性、愛心、同情心和善心,只懂得非法掠奪人民,並炫耀他們積累的財富。

(資料來源:BNG)

 

 

 

廣告/手到心至抄寫本-箴言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