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婉婷高雄報導】「文學是什麼呢?文學是上帝給特定的人物降下的天譴吧。」6月5日下午,高雄文學館舉辦紀錄片《台灣男子葉石濤》放映活動,並邀請該片導演許卉林、監製林靖傑擔任映後座談主講人。此放映與講座為今年度「文學地景走讀活動:舊城有路——葉石濤的在與不在」系列活動之一,在紀錄片中為受訪人的文學台灣基金會董事長鄭炯明、春暉出版社社長陳坤崙,以及高雄市立圖書館館長林奕成皆參與此放映與講座。
《台灣男子葉石濤》訪談葉石濤兒子葉松齡及多位作家、學者和文學評論者,分享與分析他們所認識的葉石濤,談到殖民政權的語言政策和白色恐怖如何衝擊他的創作,戒嚴時期被以政治犯身分關押的經歷如何持續影響他,甚至到復出文壇、出版《台灣文學史綱》之時,眾台灣文學作家與葉石濤相濡以沫、相知相惜,以及葉石濤晚年在高雄舊城的生活與創作;片中亦特別請年輕世代的藝術工作者,透過舞台劇、現代舞、落語和動畫表達葉石濤的文學節選,碰撞出跨世代與跨形式的對話及思想火花。
林靖傑說明拍攝《台灣男子葉石濤》契機,起於先前有拍攝「他們在島嶼寫作」系列《尋找背海的人》等經驗,於是約在3年半以前、拍攝葉石濤紀錄片的邀約上門時,他們自然不會推辭;而如何讓艱深的文學,透過相對容易親近的影像來表現,則是挑戰之處。許卉林則表示,為了讓葉石濤的文學作品能夠更多被認識,也擴大觀眾群,所以納入多種的藝文形式。
問答時間,許卉林進一步解說當初如何選定哪些文本要以哪種藝術呈現,如《有菩提樹的風景》以版畫動畫呈現,是參考黃榮燦版畫作品《恐怖的檢查》和日本恐怖漫畫大師伊藤潤二的風格;《群雞之王》的黑色幽默與落語的戲劇張力結合;《牆》跟《紅鞋子》是葉石濤半自傳作品,選用最自由的舞蹈來表達受囚禁的故事;《西拉雅的末裔》請藝術家裸舞展現「大地之母」的力與美。
《葫蘆巷的春夢》有大量對白,請舞台劇演員詮釋,也透過華語和台語的對白交錯,突顯台灣文學家在語言斷裂的環境中持續寫作有多麽不易;許卉林另坦言,該片中有些台語發音與文法細緻度要更提升,期待未來能更進步。
林靖傑特別提到,前幾次特映會裡,有年輕觀眾分享深受感動的片段:陳坤崙當年守在路邊、默默望著葉石濤騎腳踏車遠去的身影,及葉石濤在校對《台灣文學史綱》時說出「我不想再被關進去了」,這些回饋反映出不同世代的經驗與情感交織。
講座最後鄭炯明分享心得,肯定攝影團隊以多元形式表現葉石濤的文學特色與精神,也指出葉石濤作為「跨越語言的一代」,是台灣文學重要指標人物;他也分享當年《台灣文學史綱》初稿是刊登在《文學界》雜誌,有日本學者特別對照連載和出版的不同並加以研究。
文學是葉石濤終生志業,但歷經不同殖民政權的他命途多舛,因此發出「寫作是天譴」感慨,卻也堅持到生命最後。《台灣男子葉石濤》將於6月17日全台上映,更多即時資訊請關注「台灣男子葉石濤」臉書粉絲專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