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正視性別暴力之苦

1979年,反應美國社會父職與母職角色轉變的離婚訴訟電影《克拉瑪對克拉瑪》,一舉拿下奧斯卡最佳影片等五項大獎。想不到今年由好萊塢明星強尼戴普對決前妻安柏赫德的誹謗官司訴訟,聚焦反對性別暴力「#我也是」(#Me Too)運動,法院開庭直播竟也同時吸引全球數百萬人觀看。

幾年以前,在「#我也是」運動的熱潮上,安柏赫德撰文爆料自己曾遭前夫家暴,更主動向媒體洩漏受傷照片,一時間整個美國影藝圈炸鍋。強尼戴普向來是票房保證,犯下如此令人髮指的勾當,跌破眾人眼鏡,從此遭到電影公司冷凍或除名。

想不到近日的開庭審理結局大逆轉,安柏赫德不僅拿不出驗傷單,也傳喚不出可信的證人,甚至受傷照片可能也是後製造假,許多受暴細節亦兜不攏。各種人證、物證反而指向強尼戴普才是在婚姻中遭到施暴的一方。最終陪審團6月2日宣判審理結果,安柏赫德一系列行為確實含有「真實惡意」,強尼戴普在難度極高的狀況下,贏得了這一場官司。

說實話,身為一個局外人,懷著八卦心態在旁邊搖旗吶喊,或將其中一方妖魔化,反而模糊焦點。安柏赫德在敗訴後的聲明裡,提及這項判決象徵著美國社會的倒退,讓女性回到無法為自己發聲的窘境。不過這個說法其實不適用於她身上,因為她之所以敗訴,並不是因為性別,而是諸多證據揭露她的指控大有問題,更糟糕的是,她本人就是施暴者。

事實上,在這一場官司裡,無論是主審法官或雙方辯護律師,都可以看見傑出女性的身影。而且安柏赫德也算不上弱勢代表,她本人亦是知名影星,從訴訟案件的證據中,可以看見她對媒體運用自如。然而,旁觀者絕對不應該因此看輕女性所遭遇的不公平待遇。

「#我也是」運動之所以能快速引起高度共鳴,就是因為確實有為數眾多的女性在社會結構中,身處受害的一方,迫於權勢遭到騷擾或暴力相待。而這個問題不僅存在美國,在男尊女卑的台灣傳統社會,甚至教會界也都真實發生過,絕非憑空杜撰栽贓。

回歸上帝創造人的尊嚴,無論是女性或男性,都不應該在權力不對等的狀況下遭到騷擾及暴力相待,每一個在黑暗中受苦的人,都有權利得到公平對待,更渴望正義得到伸張。近年來,台灣基督長老教會響應普世教會發起的「禮拜四穿黑服」運動,絕不是換件衣服拍照這麼簡單,更該是一種明確的表態,願意與每一位受性別暴力所苦的人站在一起。

廣告/美好腳蹤368認購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