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婉婷高雄報導】隨著高齡趨勢、資訊傳播和觀念轉變,社會注意到失智症議題,而不少醫學和社福機構也透過宣導和教育,呼籲各界正視失智症,並提供相關的預防、照顧知識。壽山中會德生教會松年大學於6月8日上午的課程中,邀請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的駱怡潔個案管理護理師分享「如何照顧失智症的家人」。
駱怡潔說明,失智症不是單一疾病,而是症狀組合,也就是症候群,患者不單是記憶力減退,也會產生認知功能、語言能力、空間感、判斷力、注意力等問題。失智症也有分程度,其中早期患者可能忘東忘西、容易迷路、情緒起伏,但還是有生活能力,因此這階段很容易被誤會為正常老化,需要同住家人敏銳察覺。

為何要關注失智症議題?因為失智症照護與其他疾病不同,患者的生活能力受到影響,可能會發生忘記關火等安全問題,必須有更隨時、貼身的照顧,這需要家人或社會有所預備。駱怡潔點出,失智症是無法「治癒」的,而是透過早期發現、早期治療來「延緩」失智症狀。
駱怡潔談到,失智照顧的衝突原因主要有家屬間照顧觀念不同、責任分擔不均、對家庭生活衝擊、照顧者心力交瘁等。她提醒失智照顧者除了知識、資源和體力的預備,也要思考自己的「照顧意願」,若是太過勉強,反而可能會因為沉重壓力釀成照顧悲劇;而照顧者也要設定合理的目標和期許,避免因為挫折感增加這故壓力,且要記得安排喘息時間、協商照顧責任分配。

德生教會也將要在今年協辦「晉康心智健康據點」;教會關懷牧師謝克岳受訪時指出,這個失智照護據點是高雄市衛生局主動聯繫、邀請教會參與,屆時將有專業團隊辦理課程與活動,教會則提供場地、志工等協助。據點預計最快在6月中旬後開始。
德生教會松大校長鄭信美則表示,社會變遷非常快速,連人的年齡也追趕不上,而這一代的長輩們都在傳統束縛中成長,面對自由的現在社會,面臨許多觀念轉變,也期待有對話的機會;她也建議本宗的《台灣教會公報》能開放專欄給長輩們投稿,字數不用多,旨在有機會說出心裡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