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圖◎許承智
到飛行,不能不提美國俄亥俄州第六大城市代頓(Dayton)。這裡不僅是飛機發明人萊特兄弟的故鄉,也是美國空軍博物館(National Museum of the United States Air Force)所在地。博物館收藏超過350架不同時期飛機、各式飛彈和數以千計的戰爭史料,占地19英畝,是世界規模最大的軍用航空博物館。
戰時記憶
我久聞博物館盛名,但遲遲未能造訪,據推薦的友人說,如果沒有一整天的時間,根本無法看盡所有展品。總算我找到機會,自俄亥俄州首府哥倫布出發,往西南方行駛一小時,抵達擁有廣袤展場的博物館。
博物館如其名,是以「美國空軍」為主的展場,介紹美國在飛行史的貢獻和航空工業在戰爭的參與。從1903年萊特兄弟改造引擎後駕駛「飛行者一號」飛行,走過第一次世界大戰、第二次世界大戰、韓戰、越戰,甚至冷戰時期的科技競逐,這條迎風而上的時光長廊琳瑯滿目,讓人目不暇給。
賣腳踏車起家的萊特兄弟是人類飛行的啟蒙者,讓人類第一次可以藉由機械持續脫離地心引力。遺憾的是,人類是誤用自由的能手,萊特兄弟跨時代的變革,時光輾轉後,竟在一戰爆發時成為偵察、轟炸的武力,徹底改變傳統地面作戰型態。
美國在一戰的參與度不高,多是支援協約國的角色,所以場館內收藏的一戰機型不多。來到二戰區,機型卻如野草蔓生,不但有美國自行研發的轟炸機、戰鬥機,也展出從敵方虜獲的飛機。其中,最有名的當屬日本三菱重工業株式會社開發的零式艦上戰鬥機,在宮崎駿的動畫電影《風起》中,唯美地描述工程師堀越二郎設計此機型的過程。但真實戰場中,零式戰機優越的小迴旋半徑和低翼負荷,讓美國吃足了苦頭,並參與襲擊珍珠港的戰役,讓美國恨得咬牙切齒。
珍珠港事變後,展場介紹反擊日本的經典戰役「杜立德東京空襲」。此戰中,美國B-25轟炸機首次從航空母艦起飛,展開一系列對日本本土大規模的轟炸,讓日本不得不停止在南太平洋的侵略,轉向回頭防守東亞。而最有名的轟炸機機型應該是B-29,曾經空襲台灣,數百噸的彈藥讓台北、台南、高雄滿目瘡痍,最後還在廣島和長崎投下兩顆原子彈。
博物館展出的B-29轟炸機,開放民眾進入參觀。我側身進入狹小的機艙,走進機尾的彈藥艙,看到排列整齊的飛彈,不禁想起二戰時住高雄常常躲空襲的爺爺和奶奶。
人類相殘
向歐洲戰區前進,看到的是諾曼第登陸中美國空軍的貢獻。展場大致描述1944年6月6日那場同盟國奇襲中,美國空軍轟炸德軍後方的橋墩,切斷了德軍部分的後援,也間接幫助盟軍登陸。之後德軍雖然反擊和長征,美國空軍的轟炸卻鎮壓了德軍最後的反撲。
幸而除了殘酷的戰爭,展場也有許多和平的訊息,少見的中文字尤其吸引我的注意。美國和中華民國同盟時期留下了一些勳章及歡慶聖誕活動的紀錄,一些贈予美國空軍的水墨畫也被當作展品。其他還有一些光明面的小故事。如女飛行員加入空軍,消弭了性別不平等,黑人飛行員參戰對日後種族歧視平反也有幫助。
得民心者得天下,影視宣傳在戰時亦是重要一環,二戰紀錄片《曼菲斯美人》(Memphis Belle)即是經典。該片攝影團隊跟著飛行員坐上飛機,在空中拍攝戰場前線,宣揚愛國情懷,上映後獲得廣大迴響,民眾紛紛購買戰爭債券支持美國作戰。當時迪士尼的製作團隊也貢獻許多藝術設計,將迪士尼的卡通人物無償提供給軍方使用,並繪製在軍機機翼上鼓舞軍人。此片1990年曾改拍為同名電影,敘述一位美國飛行員為自己的波音B-17F飛機取名「曼菲斯美人」,在出完25次轟炸任務後,終於回鄉與未婚妻重聚。
二戰之後的展區,飛機設計越發輕盈,服役於韓戰、越戰、甚至冷戰的飛機已經開始出現現代造型。亦有同休士頓太空中心(Space Center Houston)合作的火箭專區,介紹不同的火箭推進引擎。隨著科技進步,許多毀滅性的武器因應而生,如熱感應的氫彈,都是大規模殺傷性武器。
正值俄羅斯入侵烏克蘭之際,戰爭的殘酷令人感觸越深。人類享受文明之際,卻也用文明互相毀滅。我參觀了那麼多博物館,私以為博物館除了告訴我們人類的歷史文明外,也提醒著我們不要重蹈覆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