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報廣場】魚是朋友,不是食物!

那些有權開心的動物們

(相片提供/Pixabay)

◎菠菜安儂

標題取自動畫電影《海底總動員》的知名台詞,想必在戲院中已經看完大半劇情的觀眾聽到這句話,也會選擇跟魚兒朋友站在同一陣線吧。一般而言,像這樣把其他物種當作人類的朋友,即是「同伴動物」或「寵物」的主要意涵,而人類與寵物間連結的形成,則是在悠久的生物互動歷史中逐步演進的結果。

存在於人類文明中的動物們,過去僅被人類作為畜力用於農耕或當作食糧,現在也有了嶄新的路途,隨著人類總體獲益與動物效益原則的兩相權衡越發激烈,接踵而來的現代思維轉變也更加曲折分歧。

生物倫理名著《動物解放》一書的作者彼得・辛格(Peter Singer)認為,基於效益與平等原則,若行為結果所帶來的痛苦總量,無法超過加總後的快樂與獲益,則應在道德考量下停止動物養殖;由此可知,人類道德思維的範疇已拓展至生活可及的其他生物,並且仍在持續延伸。

而豢養動物的批評聲浪,早已從學術界延燒至大眾社會,部分動物權益促進團體所提倡的動物平權,除了杜絕虐待環境、繁殖列管等訴求外,有時也包括了飼養寵物時的知識教育或限制條件,這也是道德倡議社群的擴張,相繼而來的道德義務。舉例來說,針對過往食品工業常見的非人道行為,如:雄性小雞的處置、籠飼雞的不良管理、乳牛的熱緊迫飼養等,現除了由官方與民間共同呼籲友善生產系統,「動物福利」「人道監控」「友善畜產」等農畜產品標章的提倡,也是現代道德義務實踐的一環。

而寵物因屬於與人類情感親疏關係更為接近的範疇,故人們也常將其照顧義務自生理昇華至心理階段,甚至突破效益計算的枷鎖,盡可能追求寵物的最大幸福。原因在於多數飼主都在與寵物互動的過程中,感受到毫無保留、平等且專注的關懷,此種不帶批判性的心靈支持形式,在心理治療學派的「個人中心治療」取向中,正巧符合了「無條件積極正向關懷」的接納態度,也因此相關研究顯示,飼養寵物更能撫慰人類的孤獨感,並增進心理健康。唯獨不少飼主即便心有餘,卻未曾深究自身飼育方式的對錯。因此希望相關單位持續宣導並提供穩定可靠的學習資源,共同改善人類社會長久以來對於動物的不當對待。 (作者為文書助理)

廣告/美好腳蹤368認購

我有話要說